来源:文化礼县
原标题:祁新龙|赢氏诞生记——掩藏在盆地底下的历史
在现代考古学和地理学概念中,有一个地方叫西礼盆地。此地位于甘肃省东南的群山怀抱中。西南始于礼县茨坝、西和县洛峪一带,东延伸至天水南铁炉坡、娘娘坝、大门镇,北部囊括西汉水流域全境,辖礼县、西和大部分土地。形成了东西宽六十五公里,南北长七十五公里的现代盆地形态。该盆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黄土梁掩盖其上。有黄土高坡“塬”和秦岭山的交错地带的明显特征。朱祥根在他的《陇东西礼盆地晚期新生代非海相腹足类》一文中称西礼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在西礼盆地上,西汉水贯穿全境,最终注入嘉陵江。由此,也在现代地理学意义上将西礼盆地划归到长江上游地带。陇南也根据水系来标榜自身定位,称“陇上江南”。
事实上,在历史长河中,西礼盆地地理划分并非如今的划分,更多时候,这片盆地与渭河河谷有着密切联系。在西礼盆地之北的大山绵延处,就是渭河河谷。标准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西礼盆地表现出的黄土高原地貌,也印证了这一点。
数千年来,西汉水与渭河隔山遥望,孕育出秦人祖先。有专家称,秦人的第一处都邑就是西犬丘,这个西犬丘有学者指出,就是今天礼县,当然至于西犬丘在礼县的何处,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西犬丘就在西汉水流域。在秦汉时期,“西”这个字有特殊也意义,专指的西县,或者叫西城、西处,各种史籍中记载不同,但都指向一个特殊的地方,这就是今天的西礼盆地,尤其是西汉水流域的大堡子山一带。《汉书·地理志》记载:“西,《禹贡》嶓冢山,西汉所出,南入广汉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过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里,莽曰西治。”《括地志》也记载:“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汉陇西西县是也。《清一统志》载:“西县故城在秦州西南一百二十里。”秦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就是今天盐官一带。只是在秦人早期时,这里并未实施郡县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是秦人建立的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而西汉水一带生活的秦人,要比毛家坪生活的秦人早。
此后,在这块土地上,因为不同朝代设置州县不同,以及战争等问题,曾经出现了多种文化交融交汇。诸葛亮六出祁山两次到达此地;宋代此地又成为抗金、蒙最前沿;元代在这里设置李店、长道县。
那些散布在这片盆地上的大大小小的坟冢,正在一点点揭开掩埋在这片土下的文明。年6月,有人在礼县上坪乡黑白沟森林经营所附近发现刻有“进(准)勅山林不得开斫官”字样的摩崖石刻,初步推测为宋代摩崖石刻;年1月,正在修建景礼高速的施工队,在礼县永兴镇龙槐村下卜吉湾施工时,无意间发现一座宋代砖室墓,墓室里挖掘出一对耀州窑印花水波三鱼纹青瓷碗,这与年在西和西和县北关闫家场青釉瓷钵同属一个朝代。
……
种种迹象表明,礼县与西和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如果往回追溯,西礼盆地上生活的秦人,源自一家,共有一个始祖母女脩。产生于西汉水流域的“乞巧”活动,是女子祈求巧娘娘传授手艺的风俗,而这位巧娘娘就是秦人共同的始祖母女脩。
最早记载女脩的史料是司马迁的《史记》。在《秦本纪》中,司马迁开宗明义就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颛顼帝是三皇五帝之一,也就是说,秦人的祖先是颛顼帝的后代。后面三家注又做了补充“孙曰女脩”,事实上,这个孙不是孙女的意思,从颛顼帝到女脩中间隔了多少代,史料中并无更详细记载,今天也无从考证。只能从现有的史料推测,女脩是秦人始祖母。那么,为何在《史记》中出现“女脩”而不是“男脩”?这其实是从母系社会往回推的结论。后人在对司马迁这段话进行解释时也说:“而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就是说,秦人、赵人都追认女脩为始祖母,而并非是女脩所生。
另外,在《史记》三家注解中,秦人也尊称白帝——也就是少昊为自己的祖先。“左传郯国,少昊之後,而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这又是从父系社会往回推的结果。现代考古学,也证明了这一结论。根据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记载,秦人在后期强大后,祭祀女脩,也祭祀白帝。
话接上文。女脩吞了玄鸟的蛋,生下了秦人始祖大业。“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古代社会女子织布是一种本能,是一种生存的技能。女脩善于织布,不过是与同时期女子一样,具有这项技能罢了。或许现代“乞巧”活动,也是为了继承女脩的这一技能。
当然,这里还有个问题,那就是玄鸟是一种什么鸟呢?古人作传时,往往会将自己的祖先神灵化,这并不新鲜。比如契丹人就说自己是青牛白马的后代,女真人说自己是天女神人的后代。但秦人为何要称自己为玄鸟的后代呢?根据《山海经》里面的记载:“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楚辞·离骚》王逸注里面也说:“玄鸟,燕也。”《诗·邶风·邶燕子》云:“燕燕于飞。”《毛传》:“玄鸟,鸟乙也,一名燕,音乙。”由以上的记载,可以论证出“玄鸟”其实就是寻常所见燕子。因为商周时期,崇尚黑色,自然也就会把黑色的燕子作为祖先。事实上,将玄鸟作为祖先的不仅仅有秦人,比秦人更早的殷商也将玄鸟作为祖先。根据《史记·殷本纪》里面也有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也就是说,殷商也是玄鸟的后代。
既然秦人自认为是燕子的后代,那么自然会尊燕子为图腾。但是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陕西秦文化研究学者韩伟先生认为秦人彪悍、英武,而燕子一向以温和著称,秦人不可能将燕子尊为图腾,至少应该是一种猛禽。上世纪九十年代,韩伟先生访问法国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组出土于礼县大堡子山的金箔饰片,这个饰片上面是鸱鸮,类似于今天的猫头鹰。众所周知,猫头鹰是种比较迅猛的飞禽。由此,也就有人推测,秦人的图腾应该是鸱鸮。但是根据考古学家论证,这些鸱鸮金箔饰片是钉在秦人高层坐骑皮革上的饰品,并不是专门的图腾。所幸的是,这批金箔饰片已经回归到祖国,如今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不过就秦人的图腾,至今仍然有争论,很多人支持司马迁《史记》里的记载,也有学者支持韩伟先生的观点。
女脩的儿子大业不一般,他是秦人始祖。根据三家注,大业就是皋陶,“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这是从大业的儿子伯益(翳)往回推的说法,关于伯益(翳)后面还会说到,这里暂时不表。
话说大业娶了有熊氏少典的后裔女华。“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这里的之子,也不是少典的女儿,而是少典的后裔。按照中国古人作文的习惯,第一次用了苗裔,第二次就不会用同样的词汇。所以,司马迁用了之子。那么,少典是谁?相传,少典是伏羲与女娲之子,也就是黄帝的父亲。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另外,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里面的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也就是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这也说明皇帝所处的时代要早于颛顼。而大业作为颛顼后代,不可能迎娶皇帝的女儿,那样大业的辈分就比颛顼要大,生活年纪也比颛顼早,才符合实际。但大业是颛顼的后裔,显然大业迎娶的人极有可能是有熊氏里面一位叫华的女子,与少典之间不知道隔了很多代。
或许有熊氏在将华嫁给大业的时候,还陪嫁了一些有熊氏的“娘家人”,这些人跟着大业和华组建了秦人最早的部落联盟,他们在一起生活、劳作。
大业与华婚后,生活和谐美满。他们在西汉水流域过着天人合一的日子,放牛牧马。不久,华生下了大费。三家注里称大费为伯翳,或者伯益。尽管记载不同,但其实大费、伯翳、伯益是同一人。现代秦文化研究的很多学者主张叫大费,因为秦人东来说已经得到证明:在今天山东有个费县,相传秦人就是从哪里西迁的。事实上,在今天礼县红河镇八六图,也有费氏姓氏。考古学者在红河的考古挖掘也发现有很多秦人墓葬,也有周遗民的墓葬。这些墓葬也间接证明秦人东来说的结论。另外,秦文化研究学者梁云先生的观点,也认为秦人是从山西西迁到西汉水流域的。这里之所以坚持将伯益(翳)称为大费的原因,也是因为早期秦人所处时代,以地名、人名、族名为名字已成为一种常态。大费有可能就是按照某一种地名所取得名字。
秦人的祖先,在大费这一代出现了变化。至少,已经不是独门独户,而是形成了一族人。这里面或许有大费的亲属,也有华的陪嫁人,还有可能有其他来和秦人一起群居的人。大费长得非常魁梧,这在那个相对贫穷落后的时代,是力量的表现。大费很快在族群中异军突起,加之他是颛顼的后裔,多了一份黄金家族的身份。
大费长大后,颛顼帝时代结束,接替颛顼帝的人是舜帝。舜帝出身于穷苦人家,已经与颛顼家族没有任何关系,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里记载:“虞舜者舜帝也,姓姚名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至舜帝姚重华时已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为庶人。”
舜帝时,是一个洪水泛滥的年代。舜帝果断启用大禹治水,大禹选了一批人跟着他治水。世人都知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理了水患。但鲜有人知大费也曾跟着大禹治水,数过家门而不入。水患治理好之后,舜帝非常高兴,赐予大禹玄圭。也就是一种高端玉石,这里的玄圭是黑色的意思,前文讲过,这一时期的人崇尚黑色。“玄圭”也就是黑色的玉石,这种被天子赏赐的玉石也象征着一种尊贵。得到舜帝赏识的大禹,并不想独吞治水的功劳。大禹则告诉舜帝,治水非他一人之功,大费也居功至伟。另外,大禹应该乘机还给舜帝讲述了大费及其族人的一些本领,比如善于养马,能够驯服禽兽。听了大禹的报告后,舜帝也大加夸赞大费,还赐予他“皁游”(一种黑色的飘带),《史记·秦本纪》:“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司马贞索隐:“游音旒。谓赐以皁色旌旆之旒。”舜帝还预言,大费的后代将会兴旺发达“尔後嗣将大出。”这似乎印证了秦王政东出统一六国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大禹只是向舜帝陈述大费帮忙治水的事情,也介绍了大费及其族人的生活生产情况,舜帝根据这些信息,揣测出大费“尔後嗣将大出”。
此后,舜帝还将族里姚姓之女赐给了大费为妻。这个姚姓相传也是舜帝这一支的姓氏。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春秋早期有姚国,虞舜后代,子孙以国为氏,称为姚氏。”另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这也能说明姚姓,就是舜帝这一支的姓。根据考古学者论证,姚姓就是舜帝的族人姓氏。这也更进一步论证了舜帝将姚姓女子赐给大费之事的真实性。当然,姚姓还有其他传说,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总之,舜帝将姚姓之女赐给了大费。大费感念舜帝的知遇之恩,就一直留在了舜帝身边,帮着舜帝驯服鸟兽。驯服鸟兽是秦人一直以来的一种自带本领,比如后面的非子牧马,就是一种帮助周天子牧马的本领。事实上,到了非子时期。秦人驯服鸟兽的本领已经退化。但大业所处的时代,秦人尚能驯服百兽飞禽。这也让舜帝对大费另眼相看。根据考古学者论证,舜帝生活的地带,在今天山西、河北、山东一带。而费县正好在山东,也能印证此时大费的生活在山东一带。进而引申出秦人“东来说”。
再之后,大费因驯服鸟兽有名,得到了舜帝的进一步宠幸。舜帝给大费赐名伯益(翳),这时候,大费就从原是的费姓变成了伯益(翳),舜帝还给伯益(翳)一族人赐予赢姓。伯益(翳)千恩万谢,毕竟这是天子赐的姓氏,将会大大提升秦人的地位。大费更加卖力地位舜帝服务,为秦人的壮大,争取来了第一个春天。自此,以赢姓为代表的秦人诞生了。当然,秦人分支很多,大多也继续保留着以地名、人名、族名等为名字。比如《诗经·秦风·黄鸟》里面的子车氏:“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还有车英、司马错等等。但是赢姓的秦人,成了最初秦人黄金家族的代表。
大费后期,以赢姓为代表的秦人,开始在舜帝的带领下,不断壮大。此后,经历了夏、商、周三朝的起起落落,秦人西迁至西犬丘,由盛转向衰,但是秦人并未就此灭种,他们在西犬丘开始了艰难跋涉之路,经常与西戎犬戎为了地盘和生活生产物资进行大规模战役。即便如此,秦人还是一点点再次崛起,由西犬丘再次东征,最终,千余年之后,在赢姓秦王政手中,秦人统一了纷乱的春秋战国局面,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制影响了中国两千年。
在写此文时,笔者发现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大堡子遗址被列入“十四五”专项规划,这对于西礼盆地上生活的秦人后裔,无疑是一个振奋的消息。期待着更多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