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与西域的马六甲海峡,河西走廊对甘

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902/4690927.html

海潮青年:入汛以来,甘肃多地出现了强降雨天气,强降雨使大泉河水位上涨,位于河西走廊之侧的莫高窟因此受到波及;而此前,甘肃发出了“用好五大平台,打造甘肃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声音,其中四大平台与河西走廊息息相关。

东亚中国的陆上马六甲海峡、丝绸之路的咽喉,河西走廊对甘肃意味着什么呢?在新时代,甘肃如何用好河西走廊?

敦煌莫高窟大家都不陌生,它诞生于河西走廊之侧,与河西走廊共兴衰,这是甘肃重要的、最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而今,甘肃正在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五大平台将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会、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丝绸之路旅游联盟四大平台最为关键,它们均与河西走廊有关联。

地理区域与河西走廊

甘肃是一个轮廓狭长的省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在这里交接,祁连山脉、北山、乌鞘岭、陇山及高原边缘的山川把甘肃划分成了六大地理区域:陇东陇中黄土高原、陇南山地、河西走廊、甘南高原、祁连山地、北山山地,所以甘肃也是地形地貌破碎且多样的省份。

陇东、陇中黄土高原是周部落被挤压后的落脚处之一,周人在这里羽翼丰满后进驻关中盆地,开启了灭商的步伐;陇南山地是嬴氏部落的故地,在陇南山地的哺育下,实力日益变强的秦人往关中平原扩大领地,直至占了整个关中,最终灭六国统一古中国。

河西走廊原为月氏、乌孙故土,在匈奴的侵袭下,月氏和乌孙外迁,河西走廊随之被匈奴占据,待到汉王朝渐强,应召的冒险者张骞西穿河西走廊“凿空西域”,汉朝拉开了攻灭匈奴的序幕。汉王朝最终取得了河西走廊,在这里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中原王朝终于可以张开翅膀,开始与乌鞘岭以西的广阔西部世界频繁往来,这样的活动在唐朝达到巅峰。

沟通中国与西方的路线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为“丝绸之路”,而河西走廊正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中原与西域的“马六甲海峡”。

自然环境与河西走廊

甘肃是一个地理区域众多的省份,自然也是自然环境复杂的省份,狭长的甘肃东西蜿蜒多公里,受制于地形及气候等因素,甘肃跨越了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拥有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由于地处大西北,甘肃给人的印象就是干旱区、风沙区、黄土破碎区、荒漠绿洲区;干旱是甘肃大部分地区的常态,而这些地区大部分也是风沙蔓延之地,但在山脉的制约下,风沙也并非能任性弥漫,只不过在山脉的雨影区,即使不是沙漠也是戈壁,好在它关上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

祁连山脉剧烈隆起,青藏高原也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流,我国西北地区出现了众多沙漠戈壁,但是绵延公里、平均海拔米以上的祁连山脉截住了富含水汽的云团,在中部河谷降下了一场场地形雨,海拔更高的河谷则孕育出了冰川。

祁连山脉的冰川(及冰雪)融水和地形雨水,低海拔河谷汇聚成河流,在山前冲击出一片片冲积扇,是戈壁荒漠上的绿洲;祁连山脉的存在,是大自然赐予河西走廊最宝贵的礼物,它就是那扇窗,给“干渴”的河西走廊带来了水源,正因为如此,农耕文明在河西走廊中的绿洲扎下了根。

甘肃其名

河西走廊对甘肃意味着交流、碰撞、融合的大通道,是甘肃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还有更多人所不知的是,河西走廊对甘肃还意味着名称的由来。

汉朝控制了河西走廊后,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四郡,从雍州析出部分地区,并上河西四郡组成了新的州,由于地处西方,时常寒凉,被称为凉州。

唐朝在甘肃地区设置陇右道,辖凉州、甘州、肃州、沙州,“甘”与“肃”横空出世;西夏在河西走廊保留了凉州、甘州、肃州、沙州,增设瓜州,在其之中设置了有党项族特色的军司,甘州、肃州为甘肃军司(驻甘州),这是“甘肃”一词首次出现。

元朝后来在西夏故地的基础上,设置了行省,取“甘”、“肃”两州之名,称甘肃行省,所以说“甘肃”之称正是来源于河西走廊中。

明朝改行省为布政司,原甘肃行省属陕西布政司;清朝改陕西右布政司为甘肃布政司,甘肃终于确定了下来,虽然后来区域有变,“甘肃”之称再也不变了。

河西走廊的轨迹

数千万年前的印度陆板块冲撞亚欧板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逐步形成,由此带动祁连山脉剧烈隆起,但在祁连山脉北缘则出现了地槽边缘拗陷带,它就是河西走廊,来自祁连山的河流,在河西走廊冲刷出了一片片绿洲。

河西走廊是一个长余公里的地理大通道,近似西北-东南走向,一端为塔里木盆地东缘、一端为乌鞘岭,它形似廊道、处于黄河之西,故得名。

河西走廊中的绿洲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从张骞“凿空西域”,到汉朝完全控制河西走廊后,很多城池都布局在这些绿洲中,河西走廊也成了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关键地区,一时间,边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活动在河西走廊兴盛了起来。

汉朝灭亡后,由于地形的阻隔,河西走廊成为中原士族和避难人群的栖身之所,乱世之中,河西走廊竟然儒士名家、高僧大师云集。北魏灭北凉后,迁移凉州城(今武威)儒士与工匠到平城,儒士为北魏建立了礼仪规程,工匠们则直接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修建。

唐朝击破突厥后,势力逐渐抵达西域,西域结束了小国林立状态,到了在西域设置都护府,河西走廊的兴盛也达到顶峰,这里文化厚重,宗教、民族在此交汇、融合,不同国属的商旅往来不绝,河西走廊显然就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黄金通道,与此同时,河西走廊也是大唐的粮仓之一。

西夏占据了河西走廊,凭借河西走廊和西套平原的物资供给,在乱世中延续了近年历史,能够与东面的两大王朝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也正是在这时候,河西走廊走向衰落,作为通道的意义荡然无存,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让位于海上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只留下破败的城邑和博大精深的石窟。

元朝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但河西走廊最终也无法重现汉唐时那般光景了,这或许与经济重心已经移向南方有关,但有一点无法忽视,那就是当东西方大通道不再繁荣的时候,河西走廊也只能走向衰落。

到了明朝,虽然把天威扩散到西洋,但其西北疆域已经收缩,河西走廊的功能只剩边防,河西走廊沿线只有凉州卫、永昌卫、山丹卫、甘州五卫、高台所、镇夷所、赤斤蒙古卫、沙州卫、罕东左卫、安定卫等这些边关卫所了。

清时出于经略新疆、巩固边防的目的,河西走廊再次被重视,甘肃独自成为一体后,行政、军事中心转到了兰州,这时的河西走廊商道的意义大不如从前,由此也影响到到了安防,在内忧外患的时代,才给那些盗贼可乘之机,河西走廊之侧的众多文物流失海外。

河西走廊对甘肃的意义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开启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深处河西走廊之中的宝藏给相关城市带来福利,在戈壁上出现了“钢城”(嘉峪关),在龙首山下出现了“镍都”(金昌),在荒漠中出现了石油工业城(玉门关);三线建设时期,河西走廊部分城市也得到了一些项目,给城市发展打下来基础。

但是随着形势好转,待到企业整合迁到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的大城市,那些跟随企业而起的城市及城镇遇到了发展困境,再加上自然环境的限制,部分地区生态恶化,众多小城市的前景让人担忧,它们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表现出了力不从心,但是河西走廊固有不变的是地理位置,意味着河西走廊诸市,乃至甘肃全省,可以依靠交通区位进行一场变革。

扭转荒漠化趋势、遏制生态恶化、改善生态环境是河西走廊诸市的要务,这里无法承载更多的人口,也经不起高强度的开发,能利用的只有既有的资源条件,在科技水平已经突飞猛进、“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深入推进的今天,河西走廊诸市可以想象的莫过于旅游产业、交通产业、能源产业。

在甘肃,河西走廊诸市的旅游资源最为丰富,无论是历史、文化景观,还是地理、人文景观,这里都不缺,具备了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难度就降低了不少;不用大拆大建,也无需高强度开发,相关节点城市和服务中心也可以提供完备的服务设施(食住行),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也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过度的干扰,同时可以建设成一座小而美、美而设施完备的小城市。

河西走廊光照强烈,还是季风口,光伏发电、风能发电有巨大潜力,这类新能源产业应该是河西走廊诸市发展的重点。

交通产业就更不用说了,河西走廊对甘肃意味着国家交通网络大动脉,也是发展战略中的经济大动脉,是无法被取代的大通道,连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铁路、高铁、管道都通过河西走廊,而新疆则是我国战略安全的重要部分;交通工具已不是问题,只要建设、改善交通设施,交通产业可以在河西走廊诸市发展起来,以交通产业来连接上下游实体产业和服务业,前景可期。

对于没有野心的城市或省份来说,旅游产业、能源产业和交通产业就足以持续发展,最好可实现崛起,最差也不至于陷入衰退,顺着这思路延伸,甘肃就可以用好河西走廊,对生态进行渐进恢复,也助益相关城市摆脱工矿业路径依赖,带领当地人脱贫致富,脱去落后、贫穷的帽子,乃为一大幸事。

河西走廊以开放的姿态,见证了文化万花筒、商贸纵横,各种要素在这里交汇、磨合、融合;河西走廊见证了汉唐的雄心壮志,见证了开放的东方大国的绚烂文明,也见证着古老帝国的落日;在未来,河西走廊将见证甘肃的前行步伐,也将见证重生的东方大国在前行过程中的艰辛,更会见证这个大国的柳暗花明。

参考文献:

《中国河西走廊:历史、文化、艺术》,作者:邵如林、吴梅萍《祁连山及其毗邻地区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化》,作者:徐叔鹰《穿越历史与地理的“河西走廊”》,作者:郭军凯《河西走廊的历史地位》,作者:悠然《从河西走廊古地名看古代河西历史》,作者:李锋敏《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作者:张力仁《河西走廊地带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思路》,作者:王世金、白永平、石惠春本文由‘海潮地理学社’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搬运、转载、抄袭、摘录,侵权必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7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