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展览丨丹青吟咏赏析名画,品读唐诗

前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观和中国的整个文明史是分不开的。尤其与中国的思想史、文学、书法、音乐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诗画关系也一直是历代文人不断探讨的话题之一。魏晋之后,山水诗的勃兴,使得诗和画脉络相通,互相吸收。苏轼在《书都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鲜明地提出“诗画同源”的论断,“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用短短的十个字就确定了诗画的关系,从而将诗画关系真正用理论来概括。天工和清新的重点似乎都在于其自然、去雕饰的状态,无论是诗还是画,它们的审美追求都是让欣赏者从中感受到美,而这种美不是人工刻画出来的,而是一种万物本来的美,一种自然之物的自然而新颖的呈现,只有这种自然美才能触动心灵,从而使人产生一种美的享受。“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可以说,诗是画的延续,画是诗的依托。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辉映。

本次展览选取37幅名画,分为诗中境、诗中性、诗中人三大模块,通过鉴赏唐诗与欣赏绘画、书法作品的形式,配以相关的音乐,向观者展示中国诗书画之美。观看展览,仿佛进入诗书画的美学世界,与古人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从而使观者有更深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01

诗中境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意境的相通。“意境”是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意境又是情与景、意与象的统一,它以情景交融为基础,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在诗歌或书画中相融合,于是形成了意境。因此,作诗追求画意、作画追求诗意成为诗画家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

本模块通过15件作品,带您走进诗画之境,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句“看”到自然的色彩与声响。”从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中“看”出画之构图与意趣……

关山月

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望边色一作:望边邑)

《关山月》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乐曲表现了征人思乡报国的情感。为了更好地还原此诗的意境,在这首诗的演唱上,我采用了乐府调。

明代祝允明关山月

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乐府古题要解》称“关山月,伤离别也。”诗人描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以及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这首《关山月》不同于李白大多数抒发个人愤懑的诗,表现了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