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说张小文执秆为画,传承民间一绝

时代记忆·匠人说

一项技艺,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传

一个传统,刻印着古老的文化记忆

守望文化遗产,传承中华血脉

时代记忆推出系列,

立足于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

多方位、全角度探知各类非遗项目,

挖掘文化传承背后的精彩故事,

记录非遗人一生的坚守与光荣,

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麦秆画传承人/张小文

张小文,女,生于年,甘肃武山县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俗文化产业协会会员、武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武山县麦杆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麦杆画中级工艺艺术师。

麦秆画

麦秆画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有着两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麦秆画,也叫麦秆剪贴,有众多分类,如湖北仙桃麦秆剪贴、河南清丰聂氏麦秆剪贴,潮州麦秆剪贴等等……

麦秆画具有光泽透亮、装钸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等优点,制作出的人物、花鸟、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

一捆麦秆在一般人看来非常普通,但经创作者之手,却可以成为一幅幅精美的画作。麦秆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普通类的比如花卉,制作相对简单,工艺类的主要是祝福话语和图画,而创意类的则是用生动的画作表现与时俱进的主题,需要更多时间去琢磨。说起麦秆画的制作,一幅作品的完成,往往步骤繁琐,耗时很长。

那些田地间的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在张小文的手中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工艺画,靠一双巧手经过多年打拼的她,终于经营起了一份属于她自己的麦秆画事业。

在年,张小文与麦秆画初次结缘,在北京被一幅麦秸秆制成的工艺画所吸引。“麦秸在农村要多少有多少,如果我也能把它做成画就好了。”这个念头一直埋藏在她的心里,直到年,她结束在北京工作的日子,下定决心回到兰州开始租房子研究麦秆画。

张小文刚开始反复试验染色、作画等技巧,她经常将制作失败的麦秸成桶倒掉,半年以后终于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经过脱水、软化、漂白、染色的麦秸颜色持久鲜艳,做成的工艺画终于“有模有样”。

但张小文并不满足当前单一的作画方法,时常进行创新,比如将废纸做成纸浆融入到画里,增强其立体的质感,同时还将蒲草、砂石巧妙地加工。

“麦秆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依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一般不着色,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张小文这样说道。

在年在兰州市城关区创立了丽纹工艺美术制作部,从事麦杆画的加工与销售。在武山县温泉镇开办了麦杆画展厅,长年展销。

年,获第四届甘肃民间文艺“百合花奖,民间工艺美术奖”优秀奖,第十三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创新二等奖。年,获第十四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创新二等奖。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她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了麦秆画的艺术价值和魅力,还培训下岗、贫困妇女,不仅为麦秆画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还带动当地妇女脱贫致富,而这,只是张小文目前完成的一个小目标,将来,她要让麦秆画艺术真正的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张小文老师更多作品:

如果你是非遗技艺传承人、

民族文化爱好者

或者手工创意爱好者,

如果你也想在这个平台

诉说每一件匠心物品背后的故事,

那就赶快加入我们吧!

在这里不仅仅是传统手艺的延续,

也是属于我们的一份复古的情怀,

手作的温度,

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报名杨老师

时代记忆平台简介

弘扬中华文化使命,采用“互联网+文化+旅游+地图+场景+支付”的线上平台模式,将文化保护技艺传承与文旅消费相融合,以大数据、云支付为纽带,链接空间、技艺传承人、公共文化空间、文创空间、产品及服务,助力于打造文旅消费O2O新模式。

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空间有机结合,在挖掘、传承、保护、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全景式输出优秀文旅产品服务的同时,整合历史、非遗、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物产等资源,搭建以“品牌+、文化+、互联网+、资本+”为核心特色的数字文旅平台,做大做强文旅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紧抓文旅数字化战略契机,倡导东方审美、塑造国际元素、输出生活方式、引导价值标准,助力打造独具区域特色的文旅产业快速升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