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十年康县巨变

浓情中科白癜风欢度新年 http://pf.39.net/bdfyy/bdfyw/200108/7742838.html

编者的话

五月的康县,风和日丽、风景如画。当时针指向“5·12”这个对康县来说,非常特殊的日子,总会让人想起10年前发生的大地震。转眼震后十年,10年间,康县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深圳市的倾力支援下,在省委省政府、陇南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携手前行、以干克难,夺取了抢险救灾、灾后重建、发展振兴的伟大胜利,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了后发赶超、转型跨越的新征程。如今,曾经满目疮痍的康县灾区如凤凰涅槃一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大山深处的康县在重建中崛起、在感恩中奋进,建起了美丽新家园,开创了幸福新生活,实现了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的美好愿望。

游客在4A级景区长坝镇花桥村游玩。

康县的男嫁女娶婚俗。

岸门口镇一个炊烟袅袅的小山村。

游客在阳坝镇天鹅湖泛舟。

“忆得震魔舞疯狂,三川河山满痍疮”,“5·12”汶川地震让康县人民遭受了巨大灾难。地震导致全县28人遇难,人受伤,数十万间房屋倒塌,数十条公路断裂,数万平米校舍遭到毁灭性破坏,全县21个乡镇个村和城区社区在内的20.2万人全部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50.57亿元……

“众手相助难有头,举国援建爱无疆”,十年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深圳的大力援建下,康县人民铭记党恩、自强不息,在震后的大地上重拾美好生活、建设美好家园。

地处康县北部的豆坪乡,5.12特大地震灾害致使全村户人全部受灾,因灾死亡2人,受伤2人,倒塌房屋户间,严重损坏房屋41户间。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万元,是全县89个重灾村之一,也是市、县确定的地震灾后重建后整村就地重建试点村。

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时任国务院总理温总理亲临豆坪村看望尉问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央部委、省、市、县领导多次亲临该村指导工作。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豆坪村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在废墟上崛起。

寺台乡田坪村是“5.12”地震中全县受灾最严重的四个村之一,灾情发生后,省市县主要领导多次亲临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当地党委、政府抢抓这一历史机遇,以“规划设计到位、组织责任到位、项目支持到位”为抓手,全村89户全部重建,0年田坪村建成新农村。如今,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群众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让我们把目光移向康南,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也使阳坝镇龙潭村受到波及,全村共有户间房屋倒塌,12户42间住房严重受损,一时之间家园破碎。县委、政府在灾后重建中,以中央重建资金为支撑,坚持灾后重建与美丽乡村建设、旅游开发相结合,经过广大群众的不懈努力,一个崭新的美丽乡村又如雨后春笋般绽放在康县大地。

“今日十年慰逝人,家园处处变艳阳”。这十年,康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灾后重建到新农村建设,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旅游,从旅游扶贫到全域旅游大景区,康县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党建为先”的方针,苦干实干、脚踏实地,对全县个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到推进乡村振兴一步步循序推进,目前建成美丽乡村个,农村4.71万户中有4.13万户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安居乐业。

这十年,康县城乡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承载力和竞争力不断攀升;持续改善民生,强化社会管理,教育和医疗事业长足发展,社会发展大局和谐稳定。同时,花桥、朱家沟、团庄、何家庄、阳坝等美丽乡村再获国家级荣誉或奖项,来康参观考察、度假旅游、投资兴业的人越来越多,干部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康县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攀升。

这十年,康县建成和完善69个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村景区,美丽阳坝、茶马康城等特色小城镇加快建设,岸门口、王坝等乡镇观光休闲民宿方兴未艾,呼吸新鲜空气、观蓝天白云、看绿水青山成为康县最具竞争实力的发展优势;牢固树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工作当作一项民本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建成三百里旅游文化风情线和白云山生态综合示范工程,康县大地“天蓝地绿水清、村美家洁院净”。

这十年,康县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统筹起来整体推进,让每个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四有”型基层党组织锻造创出康县经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渐趋成熟,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群众内生动力充分激发,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共奔小康,美丽乡村升级“美丽经营”,绘就一幅“青山绿水红日子,诗画田园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龙潭村的美丽蝶变

蓝天白云下,行走在康县阳坝镇龙潭村,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宽敞整洁的村道两旁,盛开的鲜花美如画;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洋溢着新生活的富足与惬意。

“五一”假期,西安市民张先生与家人驱车来到龙潭村,连连感叹:“想不到农村还能这样干净漂亮!”

张先生不知道的是,眼前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曾经遭受过年汶川特大地震重创。当时,全村共有户间房屋倒塌,12户42间住房严重受损。

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及时伸出援手,康县县委、政府在灾后重建中,根据龙潭村东接陕西、南邻巴蜀、紧依梅园沟风景区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村民生活习俗受“秦巴”熏染的实际,设计出了兼具陕南、巴蜀、康南建筑风格,纯朴、近水、近自然的民居重建方案;阳坝镇政府坚持灾后重建与美丽乡村建设、旅游开发相结合,以中央重建资金为支撑,按每户重建户2万元的补助标准,实施集中安置灾后恢复重建。经过广大群众半年多的不懈努力,年底,全村户重建户建成了具有陕南和巴蜀建筑风格的青瓦白墙、尖顶平檐的农家小院民居,并于年1月全部入住新居。

0年以来,县、乡两级政府结合全市“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和城乡环境清洁活动以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并整合多方资金,对龙潭村村民院落及周边环境进行了美化、亮化。2年,龙潭村被评为全省生态文明新农村。

闲暇时节,农家书屋里“充电”的村民越来越多;夜幕降临,文化广场上扭秧歌、跳广场舞的村民各得其乐。如今,随着龙潭村移风易俗工作深入推进,一股积极向上的文明新风正在形成,为共建美丽幸福新龙潭凝聚起强大力量。

行走在龙潭村,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乡村美了、产业旺了、村民富了、人心齐了……这里的环境不比城里差,生活设施也在向城里看齐,村民幸福指数提高了,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自豪感。

借助重建,龙潭村成功“跃龙门”。在外工作的龙潭村人,阔别龙潭多年后回到灾后重建的家乡时,无不感慨:“灾后重建使龙潭村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政府的关怀和全村人民的辛勤努力造就了今日的新龙潭。”

大山深处的阳坝镇龙潭村如诗如画。

何家庄村:打造“田园综合体”

搁以前,43岁的何德康根本想不到,有生之年会参与一个上千万元的“大项目”。这位何家庄村民由于家里缺劳力,加上两个女儿都在上学,因此多年都是贫困户。去年9月,何德康凭借着自己有的装修手艺,将他地震后没有受损的老房子修葺一新,取名“老家客栈”,以房屋入股形式加入了“秀川乡村旅游度假有限责任公司”,一跃成为何家庄打造“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模式的示范户。

记者在老家客栈看到,客栈分上下两层,四间客房,配套有单独卫生间和共用厨房,装修风格完全保留了最原始的农家风貌。墙上挂的插图,都出自何德康正在上大学的女儿之手。今年五一期间,老家客栈天天爆满,让何德康尝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

王坝镇何家庄村背靠植被茂密的群山,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年地震损毁不算特别严重,因此灾后没有选择整村移址重建,而是在原址基础上保留部分老房屋,通过深圳援建新盖了部分一层平房。去年,在陇南“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政策指引下,该村更进一步,选择试点打造“田园综合体”,以村里集体经济、政府补助、村民入股等形式,成立公司,统一经营,年底分红。

以老家客栈为例,从去年9月开始建成运营至今,散客入住收入近1.5万元,承包收入近1万元,加起来近2.5万元。要知道,客栈仅有4间房,每晚的房价才80元。“前阵子,康县连续举办了美食节、农产品推介会、电竞大赛决赛,我这里的订房电话一直响个不停。”秀川乡村旅游度假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艳告诉记者,“地震已经过去十年,当年深圳援建给我们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接下来需要我们自己找到造血机制,探索农民的致富路。”张艳说。随着陇南“美丽新农村”项目不断深入,宣传推广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外地客人选择来这里旅游,这里的前景肯定会越来越好。

据了解,何家庄田园综合体项目面积达到亩,总投资金额约万元,前期工程投资万元。项目包括多家客栈、餐厅、跑马场、酿酒坊、酿醋坊、根雕书画艺坊等,大约一半还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今年底,该综合体将完全竣工。

田园气息浓郁的王坝镇何家庄村一个农家乐。

(来源:每日甘肃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4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