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科技发展处?
?
一、年工作成效
(一)持续发力,市州卫星遥感应用技术节点全面贯通。按照部“统筹规划、省市协同、分级负责、务实管用”的建设目标,经过各方面十五个月的努力,兰州、平凉、定西、张掖等4个市级卫星遥感应用节点顺利贯通,标志着我省市州卫星遥感应用技术节点建设达到了全覆盖,实现了“原始影像实时接收,正射影像成果季度领用”支撑主责主业的目标,得到自然资源部的充分肯定。5月在海口召开的年全国卫星应用技术体系交流会上,武威市作为全国四个地级市典型示范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
(二)紧盯主业,卫星遥感数据应用服务能力再提升。按照建设方案完善运行机制,积极开展人员队伍、加工及服务能力建设,坚持“边建设边应用”,已实现全厅影像数据统筹获取,达到“全省域一个季度一版图”数据处理能力,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土三调、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红线评估调整、违建别墅清查整治、跨省域调剂增减挂钩项目、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工作。通过市级节点技术培训,指导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监测等工作,完成陇南、天水、定西、临夏和甘南等5个市州的汛期卫星影像保障培训和演练。开展订单式服务,注重典型应用示范,在祁连山矿点恢复治理情况监测、地表动态变化月度监测、矿山开发保护、耕地“粮与非粮种植”监测、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督查等具体工作中发挥了“千里眼”作用。
(三)统筹联动,部级创新平台推荐申报成果显著。在分析研判我省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科技创新具体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部重点实验室布局情况,组织专家论证评审,从7个申报建设方案中推荐出《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报自然资源部,最终从淘汰率高达58%的部评审中脱颖而出,使我省自然资源领域部重点实验室实现了零突破。11月,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工作启动,按照相关程序,推荐上报了《黄河上游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待部组织评审。
(四)协调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体系。经各方努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以《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层次,以《高寒干旱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为第二层次,以《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第三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我省自然资源系统科技创新、科创项目孵化、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提供了平台和支撑。
(五)突出实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高寒干旱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按照建设方案取得阶段性成果;《黄河上游玛曲矿山生态修复关键技术评价分析》等7项研发课题已取得部分成果,5个科研生产项目进展顺利;《地质灾害兰州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土地利用榆中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整改任务顺利完成,待部组织评审。
(六)规划引领,“规划”编制完成并印发实施。《甘肃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工作自年5月启动以来,经选定编制单位、编写方案、调研收集资料、编制大纲、起草草稿、征求意见、专家把脉稿、评审审定、与部省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等环节,已于12月印发实施。
(七)持续推进,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建设效果明显。持续与兰州大学开展工作对接,5月18日与兰大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梳理合作事项清单26项,签订合作项目7个,已完成6个。先后与中科院西北院、浙江农林大学、甘肃农大等科研院所进行了沟通对接,形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二、年重点工作
(一)出台一批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激励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效能举措》等5项制度性文件印发实施。
(二)启动一批科研项目。结合需求发布科技创新项目申报指南,分类建立科技创新项目库,强化过程管理,争取谋划一批、成熟一批、转化一批。
(三)全力推动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持续推动《高寒干旱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完成自查自评、专家成熟度评估等工作,迎接自然资源部的评审。二是全力推动《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三是将《野外观测基地》纳入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发挥好创新成果试验示范作用。四是紧盯重点环节,多方发力,全力推进《黄河上游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工作。
(四)提升卫星体系服务能力。一是紧盯卫星遥感技术能力建设,围绕主责主业,开展订单式服务,充分发挥遥感卫星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千里眼”作用。二是完善数据管理、产品生产、应用服务等阶段的技术规程,规范化作业。三是抓好卫星遥感技术建设武威、天水试点工作,分片组织市县业务培训,带动市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体系建设。
(五)继续加大产学研用联合体建设力度。深入实施与兰大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厅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甘肃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为纽带,深化与浙江农林大学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西北院、甘肃农大等科研院所的沟通对接,争取更多的合作项目。
(六)转化一批科研成果。一是加大系统内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用合作优势,加快技术研发、迭代升级,培育标志性成果,打造高水平集成示范工程,做有品位、有用、管用的科研。
(七)全面落实自然资源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按照目标任务,制定目标清单,明确责任部门,确保规划落地。
本文由“甘肃自然资源”独家编辑
未经授权,谢绝媒体转载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