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m.sojk.net/yinshijj/26826.html
“十、滴!九、滴!八、滴!...“
夜幕下的成都,空旷的小区里突然响起了急促的倒数声。
没有一点点预告,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倒计时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数到了一,一阵急促的“呜…呜…呜”警报声响起,接着,家里的桌椅开始剧烈晃动。地震了!
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18日清早,又再次发生了5.3级的余震。
这是一场让人同样揪心的地震:截至18日晚,长宁地震已造成12人死亡,人受伤。
(宜宾市有房屋坍塌,砸到汽车)
但有一点不同的是,在这次天灾发生前,被地震波及的邻近地区,都响起了“预警倒计时”!
提前10秒,宜宾市收到预警
提前18秒,泸州市收到预警
提前27秒,自贡市收到预警
提前61秒,成都市收到预警
......
让人心惊的警报,瞬间通过广播喇叭或电视等传遍了四川。人们纷纷录下了这一倒计时的时刻。
不要小看这短短几十秒。在没有警示系统的情况下,人们从感到异常,到确认地震、开始避险,可能需要长达几分钟的反映和决策时间,相当危险。而有研究表明,如果人们能在地震发生时提前10秒收到预警,伤亡人数可以降低39%。
如果多了10秒钟,一楼的居民可以疏散到室外避险,高楼的居民也可以躲进安全区域。也许,就不会因为慌乱而造成伤亡;
如果再多几秒,高危的燃气管线、核电设施、化工厂可以安全关停;运行中的高铁可以减速制动。也许,整座城市会更好地严阵以待。
如果曾经的大地震中能多出这几十秒,也许,很多故事就不会以泪水和遗憾终结。
(科普一下,倒计时中插入一声“滴“,代表着这是有震感而无破坏性的地震,请大家不要惊慌,避免摔倒。)
(图源:澎湃新闻)
这次的警报来自于“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利用电信号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前打一个“时间差”,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地震预警警报。
(图源:澎湃新闻)
除了广播喇叭和电视外,还涉及手机、微博、专用地震预警信息接收服务器等多个应用场景。就在今天,AppStore里,ICL的官方“地震预警应用”的下载量已经飙升至第二位。
这项救命的黄金技术背后,是王暾这个与地震赛跑了11年的男人。这11年来,他夜以继日,甚至除夕夜也不眠不休,坚守在地震预警的一线岗位上,只为践行当初的一句承诺:用知识回报祖国,用科技守护生命。
年,新华社曾发文回顾,这十年汶川地震改变了什么。首先被着重介绍的,就是这个从无到有,从零起步到世界尖端的地震预警技术。
但谁能想到,主导这项技术的王暾,在全身心投入地震预警研究之前,竟然没有一点相关经验!
王暾的求学履历十分亮眼。5年,这位出生在四川达州的小伙子一举考进了浙江大学,浙大毕业后,王暾被中科院的力学研究所录取为博士,后来又远赴美国,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学博士。
拥有工程和物理领域的顶尖优势,王暾顺利地被欧洲顶级科研机构——奥地利科学院聘用,研究当今物理学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超冷原子和量子信息。
如果生活按照原定轨迹继续下去,王暾会继续享受着宁静的欧洲生活,在量子物理领域发光发热,成为遥立在学术金字塔尖端的科学家,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很远。
直到年5月12日那个永远灰暗的下午。顷刻间地动山摇,成千上万的家庭破碎,无数的生命在黑隙中戛然而止。
王暾急忙往家里拨电话,但一直没有接通,这个远在奥地利的的四川小伙不由得心急如焚。
后来,只要在电视中看到了汶川地震的惨烈景象,王暾便忍不住流泪。有没有一种办法,哪怕只是十几秒钟,可以提前发出地震预警,也许他们就能获得更多的逃生机会呢?王暾想。
下定决心只需要一个星期,王暾决定回国投身于地震预警应用的这一空白领域。他把自己30万的积蓄全拿了出来,还有5位留学生短短几天内为他拼凑出万,这就是启动资金了。
回国后,王暾去了一趟汶川和北川。北川有所学校,红旗还飘扬在操场上,可学校里的孩子却再也回不来了。他分析,北川本该有31秒的预警时间,如果有预警系统,这所学校大部分人或许都可以获救。
国家需要有人研究出这个系统!没有人来做,那就我来做!那一瞬间,他决定快马加鞭,一定要做出成绩,避免这样的灾难再次发生。
回想起自己孤注一掷回国的经历,王暾说:“为大伙解决实际疑问,比发表几篇学术论文更重要。我要用知识来回报祖国。”
理想很美好,但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首先是团队问题。那时候,人人都觉得“预报地震”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把王暾当成说梦的痴人、骗子。于是,他一趟趟跑人才市场挖人,口水都快说干了,才打动了7个研究生、博士生加入他的团队。
刚开始,他们的研究据点是个百余平米社区家属楼,堆满了各种工具和零部件。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地震报警器的开发很不顺利,只要轻微的抖动就会让报警器发出警报。
为了攻克这个问题,团队每人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王暾说,连做梦脑子里都是“地震了!”
除了技术障碍,还有“经济压力”。前期的研发只出不进地烧钱,最窘迫的时候,公司账户上只剩下一块四毛钱。不仅半年见不着工资,团队成员还得自己透支信用卡补贴公司、购买设备。
困难真的很多,很多人也因此离开了。王暾憋着一股劲,靠着成都高新区和科技部的扶持资金,用整整两年时间完成了地震预警系统的雏形,并把仪器部署在汶川地震余震区进行试验。
年4月25日,ICL地震预警系统成功捕捉到了汶川的余震,地震预警通过信号,第一次被手机终端接收到了!
王暾和他的团队激动极了!有了个好开头,后面许多“第一次”接踵而至:
年2月19日,系统监测到云南巧家县4.9级破坏性地震,这是中国首次对破坏性地震成功预警。
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级地震,安装了地震预警终端的雅安市民提前5秒收到预警信息,这是中国首次预警7级以上强震。
年8月8日,九寨沟7级地震发生后,同在阿坝州的汶川县立即中断所有电视节目,屏幕紧急插播地震预警,比地震波抵达提前了52秒;广元、绵阳、阿坝、甘肃陇南、陕西汉中等6市42所学校自动同步应急响应...
年8月13日,云南玉溪市发生5级地震,昆明提前17秒收到预警,震中玉溪市提前1秒收到预警。
......
这近10年来,ICL的近万次预警,从没有一次误报和漏报。到目前,全国已经铺设了超过个地震预警站台,覆盖万平方公里,占人口密集多震地区的90%。我国也已经在系统平均响应时间、盲区半径、震级偏差等关键核心技术上超越日本,站在了世界水平的顶峰。
目前这一技术已经覆盖到了尼泊尔,并在墨西哥联合国减灾大会上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每一次预警都是一枚勋章,沉甸甸地挂在王暾博士的胸口,他真的做到了自己的诺言,用科技守护更多人的生命。
在王暾博士心中,要和地震赛跑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应该是国人的防灾观念。
首先,科普工作还不到位。很多人甚至会质疑,提前几秒、十几秒预警,除了吓人以外,到底有用吗?
还有一点他始终放心不下:人们该如何利用这项新技术有效地进行防震减灾?预警后有人跳楼怎么办?预警成功了人们有没有疏散预案?
这样的人文关怀理念,在王暾团队的各种地震预警产品中就能看出来。比如电梯地震急停管制系统,电梯在接收到信号后,能迅速将电梯停在整层上,避免人员在地震来袭时被困在电梯中;
比如“地震预警”APP,除了实时的地震记录,还有专门防灾科普,和灾情险情线索分享。
在与地震赛跑的道路上,王暾并没有慢下脚步。
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希望能够通过类似于“看云识天气”的方式,建设国内首个地下云图网,生成的动态地下应力和能量监测网络,真正实现对地震的预测,避免汶川地震那样的悲剧重演。
王暾为儿子起名为”忧乐“,意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小忧乐出生在美国,但他却让儿子拥有了中国国籍,因为在他心中,“二十年后的中国,将比美国更强大,而我和你也都需要为此而努力。”
王暾也曾在湖南卫视的《儿行千里》节目中,给他十岁的忧乐写了一封信。他说:孩子,如果你想要有大成就,需要树立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理想。希望你胸怀大志,服务国家。
当年,当天灾袭来的时候,还有无数像王暾博士一样海归学子,纷纷扑向了灾情的第一线。有的凭借自身的学业优势,将精力投入到相应的灾区公益事业;有的放弃国外高薪厚禄,回国创办企业,吸纳灾区居民再就业...
正是这些拥有着世界胸怀与中国灵魂的留学生,前赴后继,用一颗颗拳拳赤子心,在祖国大地上,一砖一瓦地重塑新生活。这样的精神,怎能让人不心生敬佩呢?
reference:
中新网成都:用“知识回报祖国,科技守护生命”——访研发地震预警技术的海归博士
中国文明网:"好博士"王暾用科技守护生命“海归”放弃读博回国潜心研发地震预警
中国青年报:和地震赛跑的海归博士
中国侨网:海归王暾:海外名校生改行发明地震报警器
政知见:靠这38次成功,他给中国拼了个世界第一
-end-
─更多精彩文章─
她在汶川地震失去双腿及女儿,6年后再嫁华裔学霸收获一对儿女!
中美主播“首次交锋”胜负已分!刘欣从容淡定,尽显大国风范!
从富爸爸到穷爸爸:哈佛高材生放弃百万年薪,20年收养2.3万遗孤
留学全知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