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医生 http://www.bdfyy999.com/jiankangketang/jankangzhishi/104773.html茶,是春天的仪式感,在一程山水,一方心田里;茶叶,是春天写给大地的情诗,在一场细雨,一阵微风中。千百年来,一片小小茶叶,在茶人手中揉捻,在时光中发酵。又是一年四月天,阳光温暖,万物温柔。时下的陇南,峰峦叠翠,林木苍绿,重云积雾,古老的茶树与林木交错生长,沧桑又焕发着勃勃生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小小的一片茶叶,如今却在深处西北内陆的陇南,“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称赞,茶叶是“南方之嘉木”,西北原不产茶,但因缘际会、天时地利,“南方之嘉木”也自南而北在陇南扎下了根。陇南何以能种茶?——离不开悠久的千年种茶史。东汉时期,王褒《僮约》记载:“武都买茶”。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巴蜀茶叶集中到成都,再运到武都卖给西北游牧部落,成都和武都都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陇南东接陕西,南连四川,地处农耕与游牧两大文明的过渡带上,因而是农耕之“茶”与游牧之“马”贸易的窗口与通道,也是茶马古道的主要节点。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茶叶贸易和流通区,千百年来,一代代陇南人,沿袭着传统的种茶、采茶、制茶工艺。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至今保留有20多株清朝道光年间种植的茶树。早在多年前,康县太平乡阳坝村麻地沟的溪边就已经生长着茶树。年,康县从湖南调进茶籽25公斤,在阳坝上坝苗圃试种成功。年,甘肃省农牧厅从安徽、湖南、江西调入茶籽分配到康县后,又在阳坝的上坝、龙神沟,太平、三河等地成功种植亩,至今茶叶在康县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在悠远的茶马古道上,那一片片嫩叶,曾演绎着一段段传奇。陇南何以能种茶?——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坐落在北纬33度的陇南,作为甘肃唯一全境属于长江流域的地区,被称为“甘肃最湿润的地方”。这里物产丰富,茶资源优势明显。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滋养出了陇南茶叶色纯鲜亮,味醇鲜美的独特品质,林密雨沛的山地是茶树生长的绝佳之地。年,“陇南绿茶”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登记。陇南三大主产区位于,文县、武都区、康县三县区交界处。该区域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多为沙质土壤,疏松透气,环境清洁,生态良好,无工矿企业污染,产区纬度高、海拔高、环境清洁度高,所产绿茶芽头重实、茶多酚含量高、香高耐泡,孕育出陇南绿茶,“纬度高、海拔高、环境清洁度高”的“三高”特征。所采茶叶采摘轮次少,茶园休养时间长,所产茶叶茶芽鲜嫩、条索紧细、色泽绿润、清香爽口、滋味鲜醇、经久耐泡。来陇南,品一杯茶,沉浸在西北烟雨江南般的柔情里,看云卷云舒,品人间晚晴。种茶有道,兴业有方。而今,茶因陇南而优,陇南因茶而兴!作为大自然赐予陇南的绿色珍宝,小小的茶叶,已被陇南赋予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人们种茶、制茶、卖茶、饮茶,让陇南茶产业在时代浪潮中再次扬帆起航!氤氲茶香,韵味悠长。近年来,陇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陇南绿色崛起之路,持续开展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大力推进茶叶生态化、产业化、品牌化进程,着力打造茶园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建成了“甘肃茶文化博物馆”。年12月“陇南市茶叶行业协会”成立,伴随茶叶产业的发展,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涌现,形成了一批茶叶品牌产品,在西北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此外,陇南红茶、黑茶(茯砖茶)也研制成功,呈现出“多茶共舞”的景象。与此同时,陇南把茶叶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科技支撑,电商营销和品牌塑造,不断做大茶产业、做足茶文化,真正让“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促进一方振兴”。年,全市茶叶面积达18.84万亩,年产干茶吨,茶叶总产值达到3.17亿元,茶农户均收入1.3万元,人均茶产业收入达到元(三县区共有茶农2.6万户、7.3万人)。除了种茶卖茶,茶叶还带动了陇南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如今,陇南产茶区也是风景区,茶园不仅装扮了陇南的山山水水,更富了一方农民。游客来了可吃、可住、可体验观光,茶叶与旅游擦出了火花,茶园真正成了“有看头、有尝头、有带头”的“茶经济”。谷雨过后再无寒,人间芳菲已向暖春风携着云雾吹过高山,越过大海落在陇南的每一片茶产业园卷起了阵阵茶香这个五一假期一定要来陇南一次看看苍翠山林间茶农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之景这个五一假期一定要来陇南一次品一杯香茗尽享这杯盏之间的春日美好(记者/海秀芳)编辑:赵凌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