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皮肤科好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甘肃省南端的陇南市文县,居住着一个有多人的古老民族——氐族后裔的白马人。白马村寨大多坐落在云海苍茫、百鸟歌唱的高山之巅,这里同时是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保护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白马族反对与外族通婚,他们过去共同遵守着一个习俗,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他们最崇拜的是太阳神、火神、五谷神、山神等原始神,各村庄均有不同山神,名称不一。白马族能歌善舞,他们的歌舞基本上都是口传身教。
在这片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不见纤尘、自然纯净的“神话世界”里,能够孕育出像白马人这样一只神秘而古老的民族也就不足为奇了。白马人,所有的媒体以及出版物称其白马藏族,让人一眼望去自然而然的便将白马人归为藏族,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两族之间的区别绝不仅仅是沙噶上插着的几根鸡毛那么简单。
白马人是一支古老而独具特色的族群,白马人自称“贝”(Pey),所讲白马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无文字。解放初期,在没有民族识别的环境和条件而未开展民族识别工作的情况下,被称为“藏族”,此后白马人一直被作为“藏族”对待。
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于其族属问题,学术界一直都存在较大争议。三种主要观点:大部分学者认为白马人是古代氐人后代,部分学者认为白马人是吐蕃人的后裔,还有个别学者认为白马人是羌族。
白马藏族就是处于灰色地带的一个典型民族。年,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实验室对白马人进行DNA比对后发现,白马人是东亚最古老的部族,与藏族并不同源,其祖先应该来自氐羌。
白马人听不懂藏话,藏人也听不懂白马人的话,双方语言上只有“茶”、“酒”等少数单词能对接上。白马人各部族间语言内部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上彼此可以通话。
白马藏族已经没有了文字,仅有的就是宗教仪式里出现的类似象形文字的一些符号。有人认为白马语是藏语的方言,但白马语和藏语之间的差别,已大大超过了藏语内部各种方言之间的差别。在信仰上更是区别于藏族,白马人不信佛教而信奉原始藏族苯教,最崇信的是称为“念益色拉玛”的一座神山。
白马人的服饰绚丽奇特,在中华诸民族中,只有白马人有这类独特的打扮。白马妇女的对襟裙袍是用各种花布镶嵌而成的,腰间系着一条很宽的花腰带,腰带上拴着用麻绳穿成的古铜钱币。
在这种袍子下面,白马藏族的妇女们还穿着一种压制着密褶的黑长裙,裙边镶着几圈五彩花边,脚蹬黑马靴;白马藏族的男人穿得很像蒙古服,领口和下摆用红褐色的花边装饰着,腰上缠着同样质地的腰带,还把腰带垂系下来。
过去白马妇女的头发多梳成数十根小辫,再总成一大辫,然后用黑色羊毛加长,多饰以海螺等物,长及脚跟,重着可达八斤以上。
两耳戴银耳坠,个别老妇耳穿达一公分;男性头发则剃去四周,头顶梳一小辫。左耳带环。现在白马人多将头发扎成一个辫子,在上面饰以海贝。
他们男女一年四季均头戴盘形圆顶荷叶边的沙噶(毡帽)上插白色鸡尾羽,在风吹或走动中,摇曳招展,分外引人注目。男子在毡帽上插一支挺直的白鸡毛,表示勇敢刚直;女子则插二至三支,寓意纯洁温柔。
白马人个个都是能歌善舞,每年春节期间,在文县铁楼乡的白马村寨都有表演面具舞“池哥昼”的习俗。正月初五,白马人在寨子的大场里预习面具舞,正月十三开始正式跳,有的寨子正月十四、十五才开始跳,至正月十六结束。
舞蹈者头戴面具,扮成“山神”、“菩萨”、“小丑”等模样,挨家逐户地欢跳,意在为村民驱鬼除恶、驱邪消灾、避难免罪,以迎接新的一年吉祥和顺。整个场面非常古朴豪放、庄重热烈,既富有神秘气氛,又充满了浓厚的娱乐色彩。
对于白马人来说,面具舞既是舞蹈,同时又是一项神圣的祭祀活动,不能轻易跳。每年正月跳完以后,即将面具、服装、道具等收藏起来,要等到来年春节再跳,平时是不能随便将面具拿出来的。年,“池哥昼”被国家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白马人这样一个有着自己的语言、服饰、文化习俗和传承的民族,虽然多年以来曾多次要求重新调查和识别自己的族别,但在事关稳定、民族团结的大义下毅然对族属问题选择沉寂下来,不得不说白马人的善良耿直是纯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