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模式创新模式兴产业聚力攻坚促脱贫

作者:柳陆平罗文平

“宕昌模式”产生的背景

宕昌县位于甘肃省南部、陇南市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和西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支脉的交错地带,总面积平方公里,立地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是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辖11个镇14个乡个行政村,总人口30.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79万人。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建档立卡初期全县有深度贫困乡镇2个、贫困村个,贫困发生率40.4%,扶贫难度大,实现全县整体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

“宕昌模式”的运行机制

年以来,宕昌县围绕产业扶贫这个脱贫根本之策,针对龙头企业少、合作社“小散弱”的短板,出实招、谋新路,把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合作社能力两篇文章一起做,按照“能合则合、乡贤促合、抱团联合、多方混合”的原则,探索建立了“以贫困户为基础、村办合作社为单元、乡镇联合社为纽带、县联合社为主体、股份公司为龙头”的“金字塔”型产业发展体系,构建了电商销售引领、线上线下结合、多种手段互补的农特产品营销体系,推动合作社和扶贫产业做优做大做强。

1.“五步走”实现了联合控股。第一步,抓合作社组建运营。围绕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组建村“两委”班子成员领办合作社(以下简称“村办合作社”)家,再筛选确定运营良好的家合作社与村办合作社联合,实现了每个行政村都有以村办合作社为主导的2家以上合作社全覆盖。动员引导全县3.2万户13.4万名贫困群众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家村办合作社,实现了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全覆盖。第二步,组建县乡村办合作社联合社。由各乡镇牵头,将本乡镇村办合作社组织起来,每个乡镇组建一家乡镇联合社,再由25家乡镇联合社共同发起,成立了宕昌县万众富民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一方面将贫困户入股到村办合作社的资金汇集起来,并代表各乡镇联合社和村办合作社在组建的股份公司认购股份,行使控股权;另一方面将股份公司的部分收益按照股比分红,通过乡镇联合社和村办合作社,发放给入股的贫困户。第三步,改制原县国有农发公司。对原县国有农发公司的所属资产进行评估,完成清产核资后,由县国资办代政府出资,在拟组建的富民公司认购股份。第四步,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与甘肃省农垦集团、甘肃琦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达成协议,由这3家企业参股,派专业人员担任拟组建的富民公司高管,参与公司决策、管理和运营。第五步,成立富民公司。由县万众富民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3家合作企业和县国资办共同发起成立了陇南市羌源富民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羌源富民公司)。

2.“三级跳”建强了产业体系。以村办合作社为单元,按照制定出台的成套管理制度规范运营,负责落实羌源富民公司年度生产计划,采购所需的各类生产资料,流转土地、签订订单,统一组织贫困户生产。以乡镇联合社为纽带,代表羌源富民公司开展业务,负责制定乡镇产业发展计划,审核村办合作社资金使用预算,组织、联系和指导村办合作社开展生产,统计上报年度经营情况及基础信息数据等。以羌源富民公司为龙头,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内设综合部、财务部、电商营销部和6个产业发展部,下设25个乡镇分公司,负责产业规划制定、项目筛选论证、固定资产投资、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产品收购等,并吸收社会资金和战略投资企业共同参与,带动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全县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确保入股资金(资产)保值增值。

3.“四环节”保障了规范运营。一是公司制定年度生产计划。依据全县适宜发展的规模,在分析预测市场前景的基础上,由羌源富民公司制定年度生产指导计划,向乡镇分公司和村办合作社下达年度生产目标任务。二是按程序拨付产业发展资金。村办合作社根据羌源富民公司和乡镇分公司分解下达的生产计划,制定实施方案,提出资金需求预算,上报乡镇分公司审核同意后报羌源富民公司审批;经羌源富民公司相关产业部审核、董事会审定后,拨付产业发展资金。三是村办合作社组织生产。村办合作社按照羌源富民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制定具体的生产计划,采取全链条式、订单式、托管式、跨村联合式、扶贫车间合作式等5种方式组织生产。四是公司统一销售。羌源富民公司对村办合作社生产的各类农特产品,经过统一包装,通过有关企业订单、借助战略合作伙伴、电商、帮扶单位、开设实体店、对接商场超市等多种途径进行销售。

4.“六渠道”促进了稳定增收。一是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入股保底分红。动员引导贫困群众将到户到人产业扶持资金全部入股到村办合作社,以不低于8%的比例分红。二是贫困户相关资源“三变”入股分红。贫困户将房屋、林地、草地等资源折股量化入股到村办合作社,年底按比例进行分红。三是土地流转收益。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村办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按协议价格给贫困户支付土地流转费。四是务工取酬。贫困户通过在村办合作社从事种养业和加工等劳务活动获得劳务报酬。五是产品销售收入。羌源富民公司、村办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订单,组织农户按要求生产,年终按高于市场的价格(保底价)收购。六是盈余分红。村办合作社在对全年收支情况进行详细核算的基础上,提取盈利额70%的资金按照股份比例给群众分红;剩余15%作为管理人员绩效报酬、10%作为盈余公积金、5%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

“宕昌模式”的发展成效

脱贫攻坚期内累计投入到户产业扶持资金4.16亿元,通过引导入股村办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健全完善带贫机制,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累计减贫3.2万户13.4万人,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全县按期高质量脱贫摘帽。

1.推动了产业发展。依托全县特色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构建了以中药材、蔬菜(食用菌)、中蜂、养鸡为主的四大产业体系,在“宕昌模式”的带动下,使农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中药材产业方面,依托战略合作伙伴——甘肃琦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村办合作社,共建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13.3万亩,全县中药材面积稳定在40万亩。蔬菜(食用菌)产业方面,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连续两年开展订单辣椒生产基地建设;以羌源富民公司全资子公司兴宕菌业为龙头,建成万棒食用菌菌棒加工厂,建成食用菌大棚多座,发展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产业。中蜂养殖方面,以羌源富民公司全资子公司兴昌蜂业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县家合作社发展中蜂产业。养鸡产业方面,德青源金鸡产业项目满产运行,建成标准化放养鸡场38个,养鸡合作社达家。

2.实现了互利共赢。对贫困农户来说,推动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解决了贫困群众生产的产品市场和销路问题;对贫困村来说,实现了每个行政村都有以村办合作社为主导的2家以上合作社,达到了有致富产业、有集体积累资金的目的;对合作社来说,解决了无人领办、无产业、缺乏资金、财务不规范、产品销售难、抵御风险能力低、产品标准化不高等问题;对羌源富民公司来说,通过与甘肃农垦集团等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解决了公司经营人才缺乏、管理能力不足、销售渠道狭窄等难题;对引进的战略合作伙伴来说,解决了企业缺乏可追溯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的难题,使企业有了稳定可靠、高质量的原材料来源。

3.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村办合作社组织农户统一开展各类农特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羌源富民公司对村办合作社统一制定生产质量和技术标准、统一品牌创建和包装(仓储)、统一价格形成机制、统一多元销售和利益分配、统一产业信息管理和发布,代表合作社及千家万户直接对接市场,多渠道进行销售,实现了农特产品的提质增效。

4.盘活了农村资源。借力农村“三变”改革,把农村一些林地、草地、耕地、闲置房屋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通过折股量化,入股村办合作社,盘活了农村资源,拓宽了增收渠道。

(作者单位:柳陆平,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农业项目办公室;罗文平,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韩院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0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