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地利之争曹刘争夺襄阳,曹孙对垒合肥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706/4892466.html

说起三国,大家的印象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凭借智慧和武艺建功立业。

但是很少有人留意,三国时期的战争,地理因素也是关键之一。三国前期的分裂状态,到中期的三足鼎立,都是围绕着若干个军事枢纽地区展开。

有两个地方在三国被提到最多:荆州和合肥。荆州是魏蜀吴三国争夺最多的地方,合肥是魏吴角逐的战场,这两处就是常说的兵家必争之地。

今天,笔者就跟大家从地理的角度,来看看不一样的三国战争历史。

三国中最强大的曹魏,在曹操统一北方之后,管理区域就包括原13州中的9个,疆域包括陕甘的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华北大平原、山西高原、山东半岛、豫西丘陵和南阳盆地。

当时天下的四大经济区,曹魏政权拥有了其中的两个,控制土地万平方公里,人口万,能够动员的最大兵力达50万左右。

相比之下,孙吴和蜀汉政权的基本盘就比较小。吴国最强盛时期的领土,据有荆州、扬州、交州与广州四个州,而且交州与广州还属于荒蛮之地,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孙吴政权可以依赖的,主要是荆州与扬州地区,核心经济区是湖北的江汉平原和湖南的洞庭湖平原。这里虽然土地广阔资源众多,但由于地理位置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并不能对吴国的财政进行有力的支援。

孙吴能够依赖的经济资源区,只有江东六郡,包括今天的苏南太湖平原和浙北的宁绍平原。这里土地平坦肥沃,又有河流密集便于灌溉的优势,是中国境内著名的鱼米之乡。

在三国中,孙吴总体实力位于第二,拥有人口大约万,能够动员的兵力为23万左右。

国力排在末尾的,是刘备和诸葛亮所代表的蜀汉政权。蜀汉的疆域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和部分云贵高原,后来诸葛亮北伐时,又取得部分陇南地区。

虽然蜀汉听起来面积也不小,但是经济繁荣人口聚集的核心区域。蜀汉政权能够维持,主要依靠益州下属蜀郡和汉中两个农业生产区,分别位于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以及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

蜀汉政权的领土面积虽然也有万平方公里,但建国初期人口只有大约90万,蜀汉到灭亡时,全国人口也不过94万,还供养10万大军和不成比例的4万官吏公务员,蜀汉政权国力的衰弱,可见一斑。

看完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地理疆域,就是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让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曹魏,代表的是长江以北传统的两大经济区——关东和关西;而蜀汉和孙吴,依托的是新兴的江南和四川两大经济区。

汉末以来的长期战乱给北方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经济衰敝,人口剧减,所以大大削弱了曹魏据有的各种资源优势。

再加上孙吴、蜀汉据有长江和秦岭的天然障碍为地利,能够在防御战中形成局部优势,实现以弱胜强。但无论如何,随着曹魏政局的稳定,社会经济生产的恢复,它拥有的压倒性优势就很难扭转。

那么,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之间的军事冲突有什么特点呢?古代中国疆域内,山脉、丘陵、河流纵横分割,导致在冷兵器时代的中国内部战争中,军队的行军路线严重受限,也很难进行远距离迂回作战。

所以,谁能控制一些位于双方势力交界处的地理险要位置,临近水陆交通节点的枢纽地区,谁就能占据地利,增大取胜的把握。

一旦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疆界固定下来,实力对比也趋于均衡,那么选择位于己方边界的枢纽地区,囤积重兵,立足防守,再图进取,就成了一种最明智的大战略。

此后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也围绕着这些枢纽地区的争夺而展开,就是江淮、江汉之间地区,与秦岭沿线的陕南、甘肃等地,就成为三国鼎立时代鏖兵的主战场。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刀光剑影的战场,去感受下地理环境对于战争的影响。

曹魏控制的战略枢纽是襄阳,吴蜀两国为了夺取襄阳,发动过八次大的攻势,可惜都未能成功。

襄阳位于南阳盆地、江汉平原的中心地带,周围的水系四通八达,是从荆州通向北方中原地区的咽喉要道。如果有襄阳在手,那么退可以固守襄阳和樊城,御敌于国门之外;进可以出兵南阳,威胁中原。

另外,襄阳附近由于水系发达,使得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谷物可以一年两熟,有能力解决驻屯大军的后勤供应,省去了从遥远的后方运输的麻烦。

魏蜀吴三方对于襄阳的重要性,都有清晰的认识。孙吴名将周瑜,就在赤壁之战夺取江陵后,立刻向孙权建议,先夺四川汉中,再全力进攻襄阳,作为北伐曹操的根据地。

在蜀吴两国试图夺取襄阳的八次大战中,最广为人知的是蜀汉大将关羽从江陵出兵,试图夺取襄阳的军事行动了。

此次战役,关羽挥师北上,同时围困了曹魏控制的襄阳和樊城,并且在樊城附近打败了前来增援的曹魏大将于禁,俘虏超过三万人。

曹操见势不妙,赶紧调遣大将徐晃率部增援,自己也亲率中军前来助战。同时,曹操秘密联络吴国的孙权,让他从蜀汉军侧后发动攻击,使关羽后方告急。

于是,在曹魏、孙吴联军南北夹击的态势下,蜀汉军的攻势迅速瓦解,关羽在撤退中也被吴军擒杀。

后来,由于蜀汉在此地军事存在的消亡,襄阳、樊城一带,基本没有发生过重大战事,只有少数魏吴双方组织的突袭行动。荆襄地区,自此失去了它在三国地缘战略中的首要位置。

再把镜头转移到西南,来看蜀汉的北伐。

诸葛亮从公元年到年,与曹魏交战六次,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六出祁山”。广义的祁山地区,指的是甘肃境内,西汉水北岸一侧的秦岭支脉。

这里如果被蜀汉控制,那么攻,可以东进关中平原;守,则可以利用甘肃、陕西交界处陇山的地形优势,以逸待劳。

根据统计,诸葛亮的六次北伐中,以祁山为直接目标的就有两次,而且都是大规模作战。为什么诸葛亮非要去攻击偏远的祁山呢?

诸葛亮把祁山列为首要战略目标,为的是首先夺取祁山周边的陇右地区。这里曹魏兵力相对薄弱,并且民风彪悍,还出产优质的战马,而祁山还是陇右地区为数不多的粮食产区。

诸葛亮深知,兵力占劣势,缺乏优质骑兵的蜀汉军队,和曹魏军队正面对抗,胜算不高。

所以,他打算首先攻略祁山,夺取陇右,在这里补充兵力,囤积物资,编练骑兵,再挥师东进。

从地理角度来看,从陇右到关中平原,整体地理态势呈现西高东低之势,所以如果蜀汉军队从陇右东进,则占据了居高临下的地利。

同时,夺取了陇右,便能在曹魏的包围圈上撕开一个缺口,形成对魏由西而南的半圆形反包围,取得战略主动权。

诸葛亮攻略祁山的几次北伐,最富戏剧性的是《失街亭》。

当时蜀汉军控制了曹魏陇右地区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的大部分地区,于是战斗的关键,就变成了蜀汉军能不能利用陇山的地形,及时挡住从关中地区火速赶来的曹魏援军了;

如果挡得住,那么蜀汉军队就可以慢慢把占领的三个郡加以消化,正式变成自己的领土和下一步东征的桥头堡。

但是,因为马谡指挥的蜀汉军队,在街亭没有能够挡住曹魏名将张郃,导致曹军长驱直入,诸葛亮被迫退兵,导致自己的第一次北伐是先胜后败,功亏一篑。

更令诸葛亮感到无奈的是,自此,曹魏迅速对陇右地区的军事部署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把战斗力最强,驻守首都的精锐部队调防到这里。然后,魏军还更换了主帅,换成了老成持重、智谋过人的司马懿。

同时,曹魏还在陇右地区大量移民,垦荒种田,让这里的驻守大军拥有了足够的粮草,能够坚守不出,以逸待劳。

所以,此后诸葛亮主持的历次北伐,基本就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而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主持的北伐,更是被迫把进军路线更加西移。

最后,来看位于东南的孙吴,它和曹魏的军事枢纽要地是濡须口。

赤壁之战后,孙权和文武重臣得出结论,固守长江南岸,等于主动将长江天险与曹魏共享。所以为了保障江东的安全,必须在长江北岸的淮南,这一南北对峙的战略枢纽地区,建立外围防御缓冲区。

濡须口,是安徽巢湖汇入长江的水口,位于今天安徽无为县东南,是江淮之间最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联系着孙吴的两大经济核心区,荆州和扬州。

公元年之后,曹魏对于孙吴的军事打击重点,就逐渐转移到了淮南。

其中,最便利的一条进军路线,就是沿着肥水和施水两条河流,也就是今天安徽境内的南淝河、东淝河进入巢湖,再通过濡须口,入长江。

如果濡须口落入曹魏控制之中,那么魏军就可以利用这里优良的港口建立庞大的屯兵基地,从这里南渡长江,直接打击吴国腹地。

所以,为了保卫濡须口,孙权在江边建立了背水而立的船坞,叫濡须坞:乘船到达的吴军将士,在此可以下船登陆作战,如果形势不利,则可以依托船坞周边的城墙进行抵抗。

另外,在与濡须坞相对的山上,吴国还建立了一座濡须城,与船坞遥相呼应,对来犯的曹军进行南北夹击。此后,孙吴政权还在周边建立东关、西关等防御工事和船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从公元年到年,魏吴两国在这里进行了四次大战,全部是孙吴获胜。在公元年的第二次濡须口之战中,吴军猛将甘宁曾率一百名精锐骑兵,夜袭曹军大营,大挫敌人锐气。

后来,在西晋灭吴的战役中,晋国水陆大军主力绕开濡须口防御地区,直逼吴国首都建业,孙皓只得开城投降,三国最终归于一统。

三国鼎立的本质,是在东汉大一统王朝权威衰落的前提下,传统的北方关东、关西两大经济区和南方新兴的江南、四川经济区纷纷割据独立,进而陷入对峙和冲突局面。

虽然自东汉开始,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但江南、四川的人口与生产力,依旧不能与传统经济核心区关东、关西相提并论。因此,曹魏强、吴蜀弱的基本格局在起始阶段就已宣布奠定。

在领土疆域和基本实力对比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三国鼎立时代的战争,就从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纵横捭阖的状态,迅速演变为沿着边境防线对峙,围绕少数兵家必争之地反复拉锯争夺的状态。

比起弱小的蜀吴,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曹魏政权和后继者西晋政权,在军事战略上更加谨慎,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曹魏只要牢牢固守合肥、襄阳、祁山三个兵家必争之地,打好防御战,就可以稳操胜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