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武社火最初起源于西周,是模拟作战场面鼓舞士气的表演形式。
其开始多采用马战的形式演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由于马匹数量减少,便以步战代替马战,同时又融入了秦腔艺术、当地风俗等形成完整的表演体系。
泾川武社火与山西娘子关古镇武社火、山西盂县武术社火、甘肃陇南西和县洛峪镇社火都是“武社火”。各地武社火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均采取武打形式,内容与历史题材、各地民间传说有关,具有一定的仪式过程。
但因地域、历史沿革、当地民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的武社火在表演形式上又各具特色。现将泾川武社火与上述三个地方的武社火具体对比如下。
壹与山西娘子关古镇武社火相比
山西娘子关古镇武社火是当地春节民俗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甘肃泾川武社火在当地的地位颇为相似。
山西娘子关古镇武社火表演开始前在神庙行香、祭祀神灵方面亦有类似之处,不同之处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山西娘子关古镇地处太行山中段,是连接山西、河北两省之间的必经之路,它既是军事要地,还是起咽喉作用的商业通道。
第二,山西娘子关古镇的社火受到傩文化影响,这与泾川武社火在脸部妆容上有所不同。
第三,从社火组织上来看,山西娘子关古镇村子里掌管闹社火事宜的人“大官”“二官”是村民轮流当选,这与泾川武社火的自发组织方式不同。
第四,从表演方式和流程看,娘子关古镇武社火与跑马排相联系,自由跑马和走正规程序的跑马活动结束后,社火队开始表演,这与泾川武社火敬神装身子、正式表演、卸将的仪程有所不同。
贰与山西盂县南娄镇武术社火相比
山西盂县南娄镇武术社火与泾川武社火同属文武社火中的武社火。
两者的差异首先是盂县位于山西省中东部,县境内群山环绕,处于天然屏障之中,当地“武氏”家族的举人及武举人的产生,为武社火提供了延续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环境,习武的传统拓展了盂县地区武术社火的流传范围。
其次是盂县南娄镇武社火的表演形式多以拳术、棍术、单双刀等为主,偏向于民俗体育,这与甘肃泾川武社火融入秦腔的表演方式有所不同。
再次是两者目前面临的境遇有所不同。盂县南娄镇武术社火在传统节日期间表演氛围淡化,村落居民对其传承漠视的现象在申遗成功后大有改善。泾川武社火虽然开始受到部分民众的重视,但在外部因受到现代文明和多样化娱乐方式的冲击,不断被边缘化;在内部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面临传统文化后继无人的窘境。
与此同时,甘肃泾川武社火的记录和保护力度依然缺乏,在社会文明变迁和现代化进程中,武社火的生存前景令人堪忧。
最后,从功能视角分析,盂县南娄镇武术社火的健身价值在当地备受推崇,很多高龄的老人依然坚持习武,而这一特色在泾川武社火功能中鲜有体现。
叁与甘肃陇南西和县洛峪镇武社火相比
陇南西和县洛峪镇武社火与泾川武社火一样,是当地人生活情景的再现和战争场景的缩影。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陇南与陇东虽然都地处甘肃,但陇南处于川陕和甘南相接地带,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巴蜀文化在此交融,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其原生态的陇南民间社火保留较为完整。
其次,两者的仪程中虽都有“卸将”(结束社火之意)环节,但西和县洛峪镇的“卸将”仪式与龙神崇拜有关,送神升天时,参加社火的人员必须跳火堆趋吉,以求恢复正常生活秩序,而泾川武社火的这项程序在最后则是将庙里的食物分给大家以求吉祥。
再次,西和县洛峪镇武社火又名“武氲”,它是不同姓氏之间生存博弈的体现,村内不同姓氏之间的冲突会延伸至村与村之间的武装斗争。泾川当地表演武社火时会统一战线,更加注重邻里和睦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