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图书馆
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图书馆
成为了新生入学与毕业季学生汇集打卡圣地的“镂空石头盒子”。
这座座落于西北典型地貌、气候特征中的高校图书馆,散发着其作为高校校园中枢的开放性、地域性、文化性等多向多义的恰如其分的气质。建筑主体由中央主塔,东楼,西楼组成。主塔八层为图书馆中心开架阅览书库,围绕着巨大的采光中庭;东楼五层为图书馆的服务管理用房;西楼六层(含夹层)为教研用房、会议中心和学生服务中心。
▼建筑外观?赵强
1.基于场所精神的思考
记得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易﹒康曾经做过这样的描述:所谓“学校”起源于一颗大树,树下是圣人、大师的讲坛……逐渐在周边盖起了房子,进一步汇聚成这类房子的聚落—校园……
▼远景鸟瞰?赵强
▼鸟瞰?赵强
▼建筑位于校园中轴线上?赵强
在年前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校园中唯独缺席规划核心区位、两条轴线“十字交点”处的这座图书馆。
▼设计生成?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在综合考虑流线、空间、虚实、质感、纽带等的各要素后,最终呈现的是一座由低调浅灰麻面石材构成的“安静的石头方盒子建筑”。
▼建筑周边葱郁的景观空间?赵强
▼近景鸟瞰,面向景观开放?赵强
以促进交流为核心的大学的“场所精神”的实践
大学是思想汇聚之地,其图书馆更是体现这一“场所精神”的要地。其外部东西大台阶的“灰空间”、南北二层的大平台都加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与互动。
▼建筑外观?赵强
▼灰空间加强人与自然的交流?赵强
近些年,在国际设计界逐渐流行一种公众参与型互动设计的潮流,以进一步凸显更贴切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东、西大台阶对景的青铜图腾柱的互动设计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两座36.6米高、平面为60度三角形的浮雕柱,经过全校范围的图案征集后,最终成为了该校艺术系老师们放飞志向的舞台。
▼大台阶对景的三角形浮雕柱?赵强
2.基于气候、地域与文化的思考
图书馆之气候性(舒适性体验)
从气候角度而言,“窑洞”是对西北气候的适应,在于它采用了坚闭建筑表皮、适度通风和欢迎阳光的策略。最外层表皮,在对防风沙与采光作出平衡思考后,采取了竖向条窗的形式;而在中庭顶部和某些内侧界面则采用了全玻璃形式,这一方面强化了类似“窑洞”的气候策略、另一方面也优化了自然光线的质量。
▼立面采用竖向条窗形式?赵强
图书馆之地域性(视觉体验)
黄河、戈壁、黄土高原是这里的地理要素,建筑立面通体毛面石材的灰调肌理,配合“空洞”与玻璃界面产生的大虚大实,大开大合的韵律,非常适配西北文化的凌厉古朴,以及不远处九曲黄河映衬下的丹霞山脉延绵的苍凉。
▼石材与玻璃的结合?赵强
▼立面近景?赵强
图书馆之文化性(精神体验)
华夏文明关于“器”与“道”的思辨源远流长,承载着人类精神文明的高校及图书馆设计,更应在当下做些什么?立面的竖向肌理和南、北向长方形的柱廊序列空间,不禁令人遐想起古代的“简牍”,置身于“书海”。
▼宏伟的入口?赵强
▼富有序列感的空间?赵强
3.基于图书馆本体需求的思考
与早期欧美高校的古典图书馆相比,当代的高校图书馆早已不是青灯暗晦的苦学之地。当代图书馆需要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加智慧的特征;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舒适的气质。
▼仰望天窗,开放包容的空间?赵强
“一站式服务”高效服务模式的空间逻辑
借阅空间的高效而兼容,即“一站式服务”模式,是通过位于建筑二层的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的。这种在20世纪初美国supermarket中运用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现代图书馆,乃至更复杂的文化综合体中,满足着现代人快节奏,高效率的需求。
▼中庭m?赵强
“通用空间”与“多首层入口”
藏阅空间在结构设计中采用了国际流行的“三统一”原则,即统一柱网、层高、荷载的模式,为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功能替换与演变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大台阶拾级而上的主入口与多入口空间结合的模式,不仅很好的解决了会议中心,图书研究,管理办公和高校图书馆特有的晚间自习等不同空间的需求,也使建筑本体与周边校园实现了更积极的互动。
▼垂直交通?赵强
▼透过玻璃立面看到各个楼层的活动?赵强
现代化的“智慧服务”系统
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这座图书馆无论是在运维管理,节能低碳,智慧共享方面,还是在“无线泛在”的个性化互动方面都小有特色;并且使其实现了与异地校园老馆之间的“双馆运行”新模式。RFID智能自助图书借还系统、自助文印系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