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歌采风现场)传承民歌文化唱响多彩陇南——浅谈陇南地方传统民歌如何在当代生活中保持生命力张承荣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作的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民歌闪耀着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炽热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在璀璨的艺术星空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独具迷人的魅力。但随着通俗流行歌曲的兴起,互联网络的冲击,地方民歌自身的局限,传唱地方民歌人才的自然消亡及流失,大众对地方传统民歌的青睐度、接受度呈现出逐年下降衰减的趋势,对传统地方民歌传承保护、创新赋能成为传统民歌传下来、走长远的必经之路和亟需解决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新时代陇南地方传统民歌如何传播延续自己的生命力,厚植陇南地方传统民歌良性发展生态做一粗浅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地方民歌采风现场)
一
汲取民歌营养,重视陇南民歌传承
民歌同一切民族文化一样都是源于人类的生活和劳动之中。它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是劳动人民表达思想情感的宝库,可以说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石。
陇南可以说是民歌的沃土。这里的乞巧文化、白马文化、秦文化、青泥古道交通、嘉陵江漕运以及红色文化等诸多元素孕育滋润了陇南民歌的产生与发展,在形式上,有“两当号子”“白马藏歌”“河池小曲”“仇池山歌”“嘉陵号子”“歌唱红军”等系列歌谣,各县区也都有自己的民歌传承;在内容上,陇南民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传统爱情和家庭,少部分涉及社会变革、生产生活、民俗等内容,它真实地反映了陇南儿女生活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生动地表现出浓郁的陇南地域特色;在意义上,陇南的民歌情感丰富、内容多样,从民歌里就能找寻到陇南发展的变迁。
从这些意义上讲,陇南民歌的挖掘整理,需要有学术的自觉、专业的高度,以原生态方式把陇南民歌的历史、陇南民歌的根留下来,毕竟会唱歌的老人在逐年减少,民歌的土壤和生态也在不断萎缩。有着几千年历史、人文、生活积淀的原生态陇南民歌才是今天民歌创新的源头活水。
陇南民歌,既是陇南人民的生活史、风俗史,更是陇南人民的心灵史。因此,做好围绕陇南民歌的传承意义重大。
(地方民歌采风现场)
二
挖掘民歌内涵,重视陇南民歌创新
陇南的民歌体量大、内容多、传唱久远,但在今天我们听过的、唱过的却不及冰山一角,而且正陷入失传的危急境遇之中。在今天,民歌之所以生命力不旺、吸引力不足,难以传承,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民歌的口头传唱性与随意性,使民歌不易保存流传;二是民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传唱范围上会受到语言等方面的限制;三是由于民歌音乐元素的单调性,很难吸引青少年群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