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卢玉春王善继纪事

                            

“只要活着,就要为党多做些事”

——抗美援朝老兵卢玉春追忆烽火岁月

时隔70年,记忆依旧清晰。

记者看到这位88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脊梁挺得笔直,胸前的一枚枚军功章历经层层岁月,依然熠熠生辉。

镌刻在记忆深处的往事,丝毫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渐行渐远。随着老人缓缓的叙述,一段炮火纷飞的往事扑面而来。

——

年出生的卢玉春今年88岁,虽然已是鲐背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铄,对往事记忆犹新。卢玉春出生在甘肃陇西县的一户农民家庭,从小家里就很贫穷,常常“吃了上顿愁下顿”,年幼的卢玉春不得不在定西甘草店镇打零工维持生活。在年8月,17岁的卢玉春毅然决然地选择参军,投入到了解放战争中。

“我还活着!”

年12月卢玉春老人从步军第五连调通信连无线电班任班长,随部队赴朝鲜参战,接替21军进驻马良山阵地,编入 一军七师21团,在前线浴血战斗。

“无线电班是部队指挥的核心系统,是敌人首先轰炸打击的重点,我们的任务是要在各前沿部队传递信息, 的威胁就是敌人的飞机。”据卢玉春回忆,年2月的一天,他正在值班,无线电班阵地被敌人侦测发现,疯狂扫射、投弹,“敌机飞得特别低,我都能看见机身上的英文字母和机窗。突然,飞机上投下了几枚炸弹,我立即做好了防御冲击波的准备。”

“此时,如果无线电台受损,我们将损失惨重。”紧要关头,卢玉春没有多想,挺身而出,保护无线电台时,腿部被弹片炸伤,只听见“扑哧”的一声,就像气浪爆炸一样,这时候卢玉春才明白,敌人还投了凝固汽油弹,当时把阵地烧得硝烟弥漫,树木、杂草都在燃烧,卢玉春的胸部被敌人汽油弹烧伤严重,但也以生命为代价保护好了极为珍贵的无线电台。

“当时我什么也没想,就是想着把无线电台保护好,也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卢玉春说,当他被其他士兵从土里挖出来,并告诉他还活着的时候,卢玉春在心里暗暗起誓,“我还活着,不把美帝赶出朝鲜就绝不回国!”

“只要活着,我就要返回战场!”

“在部队,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受伤后晕倒的卢医院包扎治疗,据卢玉春会议,当时部队伤亡很大,班里24人,被炸死7人,炸伤5人。

卢玉春缓缓地抬起腿,说道:“那个时候,我的腿完全没有知觉,大脑一片空白,只看到我的身上、胳膊上都湿漉漉的,全是血。医疗兵掰开我的嘴,往我的嘴里塞了什么东西,我的 直觉就是给我给吃的,我当时已经很饿了。”

后来才发现,喂进他嘴里的是纱布,因为当时没有止痛药,只能让受伤的战士咬住纱布止痛。

只听“叮”的一声,一个两公分多的弹片被护士从卢玉春的腿部取出,瞬间巨大的疼痛使卢玉春意识到他负伤严重,可能部队要把他送回国,“当时心里非常难过,我舍不得我的部队,舍不得战友们。”

说到这里,卢玉春老人眼含热泪,他说,回望阵地那一刻,看着战友的尸体,他们都是那么年轻……

“只要活着,我就要返回战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卢玉春说,战况激烈,眼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他不禁泪流满面。枪林弹雨中,卢玉春留下了一身伤疤。

年5月卢玉春出院后,回到前线继续战斗直到停战。

那一年,卢玉春才20岁。

“原来我们班还多活了一个啊!”

时间仿佛早已抚平一切,但老人身上至今犹在的伤痕,记录着那一个个瞬间。

在那场战役中,部队伤亡重大,无线电班损失惨重,班里24人,被炸死了7人。

“我时常想起当年牺牲的战友们,他们还那么年轻。”卢玉春激动地说,“我至今仍记得我们班每个战士的名字。”

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惊喜——

有一年,卢玉春在兰州出差,晚饭后他在街上闲逛时发现,有个人一直跟着自己,他走哪里那人就跟到哪里。

“你跟着我干什么?”卢玉春问。

“请问你是不是去朝鲜打过仗?是不是姓卢?叫卢玉春。”那人回答道。

“是啊!你怎么知道?”

“是我啊!老班长,我是咱们班的王四杰啊!”

听到老战友还活着的消息,两个人抱在一起,高兴得又蹦又跳,又是跺脚。

只是听连长说王四杰牺牲了,没想到竟然还活着,还活得好好的,能走能说话,这成了卢玉春 兴的事情,这些年,他总是不经意间念叨着,“原来我们班还多活了一个啊!”

“我要替牺牲的战友好好活着,给党多做些事!”

年12月卢玉春被派回国,随部队在西宁所办的初成中学学习至年6月。同年6月卢玉春带妻子一同继续在朝鲜 驻地驻防,开展训练和修建营地,戍边卫国。

年10月卢玉春随部队撤离朝鲜回国,告别了前半生的枪林弹雨,投入到和平年代的建设事业。

期间,卢玉春在年11月河南省信阳市一军七师二十一团通信股股长任股长;年4月在湖北武汉市工作,先后任电信局局长、洪山区武装部部长;年4月到甘肃陇南地区工作,先后任邮电局副局长、武都县委副书记;年6月到建设银行陇南地区中心支行工作,先后任副行长,行长、党组书记,年2月离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卢玉春在地方建设中也时刻冲在最前面。工作中,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知识,积极探索,将每一份工作都搞得红红火火。

“想想牺牲的战友,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享福。”军旅生涯中,卢玉春多次立功,但转业后却深藏功与名,只字不提当年勇。

“娃子,你现在也当兵了,一定要记住和平来之不易,在部队要好好锻炼自己,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卢玉春不仅一次的告诫自己同样当兵入伍的孙子卢志华。

“胜利伟大,但来之不易。”卢玉春摩挲着刚刚发给他的中国人民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激动地说,他要替那些战友好好活着,只要有个好身体,就要给党多做些事情,这是他的口头禅,也是这位老兵最朴素的心愿。

(记者张卓宁)

英雄无悔报国志

——记抗美援朝老兵王善继

男儿从军去,百战卫家邦。

70年前,青春年少的他与战友们一道奔赴硝烟正浓的战场,用铮铮铁骨筑起一道血肉长城。

远去了金戈铁马,淡漠了碧血狂沙。

如今,他年事已高,交流已很吃力,但是一谈到抗美援朝战场,眼睛马上焕发神采。

70年沧桑巨变,站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回望历史,我们看到的是88岁抗美援朝老英雄王善继的无悔初心。

王善继,陇南武都人,年出生,年进入朝鲜作战,直至年胜利回国。在上甘岭战役中,王善继和战友们并肩作战,毙敌多人,屡立战功。

“雄赳赳,气昂昂,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尽管过去了70年,但朝鲜战场的惨烈,深刻在王善继的记忆中,当年上甘岭战役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白天,敌人的飞机四处轰炸,我们就隐蔽在树林里。晚上行军,敌人照明弹一个接一个,如果发现我们 ,机枪就像雨点一样扫来。我们一边躲避扫射,一边奔跑。”王善继回忆道:“每夜急行军一百多里,我和战友们终于到达上甘岭前沿阵地。”

王善继说, 不是中国人民要打,而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对阵双方武器装备水平相差悬殊,这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战争。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余门,坦克多辆,出动飞机0多架次,对 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余万发,炸弹余枚。

“战斗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两次世界大战 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了2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成了一片焦土,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历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59次,我军击退敌人多次冲锋。”王善继说。

“过了鸭绿江,我就没想过回来。”以敌军飞机轰炸升腾起的烟雾做掩护,王善继和战士们扛起弹药箱冲上2号阵地。敌人的炮火猛烈,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6发,强烈的冲击波激荡着坑道,像是乘坐着小船在波浪汹涌的大海上颠簸。战士倒下了,班长倒下了,排长、连长也倒下了……流血与牺牲,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阵地守住了,但伤亡惨重。“阵地上算上我,只剩下十几个战士,其他人都牺牲了。胜利来之不易,我回来了,我的战友,却没能一起回来……”王善继老人声音颤抖,两行泪无声滑落。

“国家富强幸福的好日子都是斗争得来的。如果不是当年的保家卫国,哪有现在的和平生活?”王善继满含热泪说道:“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祖国,我无愧无悔!”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王善继老人把军功深埋心里,默默工作、奉献一生,是一个平凡而令人尊敬的英雄。“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不过时,必将激励中华儿女在复兴路上只争朝夕,砥砺奋进,胸怀和平正义理想,勇敢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王善继说。

(记者袁媛远)

原标题:《抗美援朝老兵卢玉春、王善继纪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8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