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极河山集故国背影宕昌羌人的历史奋争

知名青少年白癜风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6/5491234.html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故国背影——宕昌羌人的历史奋争》

策划:刘恩华王皓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

38

关于秦国故道治所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我曾说因为我是宕昌人,宕昌和两当同属陇南所以无条件的支持两当的主张,很郑重的在此说明这是个很不严肃的玩笑,不能爱屋及乌,为了支持而支持,为了反对而反对,我保证以后不再如此轻佻浮躁,面对历史课题必须坚守实事求是的底线。

当然支持秦故道县故址在两当杨店的观点并不完全是没有思考的盲从,也有自己的思索,也未必正确,只是敢于端出来和大家分享交流,至于我端出来的有没有道理、有没有错误、有没有价值那是您说了算。

要解决秦国故道县故址问题最有效、最直接、最权威的办法是考古发现,就像礼县秦公大墓一样,地下有东西那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很硬气,谁也推翻不了,无论怎么说考古发现都是解决很多历史问题的一道硬菜。

非常可惜的是两当也好,凤县也好,至今都还没有秦故道县故址的直接考古证据,各自主张的依据都是古文献相关记载,或者其它间接考古成果。

个人认为仅仅依靠古文献中的那些记载并不具备根本性的说服力,原因很简单,古文献也有错误之处,而且还不少,你可能会用本就错误的论据推导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因此除了依据古文献记载以及其它考古成果,我们仍需辅之以地理形势、道路交通、河流走向、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只为了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

来吧,我们就从两当这个县名入手,尝试拨开有关秦国故道县故址的层层历史迷雾。

你别看我们甘肃陇南的两当县人口较少,历史却十分悠久,若以秦置故道县算起至今已建县两千多年,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年),变故为固,设固道郡,领两当、广乡二县,自此两当县名始见于史籍。

北魏政权为何选用“两当”一词做一县之名?总体说来主要有三种说法:

宋人祝穆撰《方与胜览》:“县有两当驿,东抵汴京,西抵益州皆三十六程,故曰两当”;宋人王存仁撰《元丰九域志》卷三《两当·古迹》又载:“石堠子,一名奴乳台。耆老曰:传云此堠东至东京、西抵益州,计其地里得中焉”。

此类“两当”县名来历之说法还有很多版本,大概意思差不多,都是说北魏设置的两当县治所(今两当杨店镇)总是处于甲地和乙地交通中间位置,所以才称为两当。

第二种、第三种观点认为之所以得名两当,或因山或因水,《元和郡县志·山南道·两当县》载:“因县界两当水为名,或云县西界有两山相当因取为名”。

以上三种观点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道听途说、口口相传,最后再加点猜想和演绎便成为说法,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你要说到底哪个正确,估计再过一万年也不会有准确答案,只能都告诉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我个人倾向于以水得名的观点,就是先有两当水,再有两当县这个逻辑次序,可问题又来了,这两当水又因何得名?我也没有证据和答案,但有一个不大成熟的推测。

北京新街口有一条非常短但非常有名的胡同,名叫百花深处胡同,连霍高速由东向西穿越麦积山隧道后有一个百花川,还有一个百花服务区,生命中走过的地方以百花这么美好的词命名的仅有这两处,所以记忆非常深刻。

连霍高速上的这个百花服务站所在此百花川位于陇山与秦岭交汇之处,风光极美,今天要讲的不是百花川里的风光,百花川正南有山曰利乔山,现在还有天水市麦积区的利桥镇在那里,这个山名也是极为古老,《水经注》就有记载:

“故道水又西南历广香交,合广香川水,水出南田县利乔山,南流至广香川,谓之广香川水。又南注故道水,谓之广香交”;

“故道水又西南,入秦冈山,尚婆水注之。山高入云,远望增状,若岭纤曦轩,峰枉月驾矣。悬崖之侧,列壁之上,有神象若图,指状妇人之容。其形上赤下白,世名之曰圣女神,至于福应愆违,方俗是祈。水源北出利乔山,南径尚婆川,谓之尚婆水。历两当县之尚婆城南,魏故道郡治也”。

对于两当而言这是极为重要的记载,至少说明了广香川水和尚婆水都发源于利乔山,广香川水就是现在流经两当县城关广香镇的两当水,尚婆水就是流经两当杨店镇的红崖河。

结合大比例尺地图观察,两当水和红崖河均发源于北部天水市麦积区利桥镇山区,而且非常有特点,两条河流几乎平行向南流淌,更让你吃惊的是虽然红崖河、两当水分别在凤县两河口与两当水县河口先后注入嘉陵江,但两条河流的流程几乎都约为60公里左右,此外因为两条河流都发源于同一山区,相距不过十多公里,估计在一千多年前流量也相差无几。

总体来说这两条河流的各种情况非常相当,我们推测可能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古人将这种中两者相当的状况简称为两当,也极有可能将两条河流统一命名为两当水或者将其中之一条命名为两当水,也正是因为有了两当这个水名才产生了后来的北魏两当县名。

这仅仅是个推测,一点也不自信,您千万别信,我就是这么一说而已。

其实前面的内容我本意并不完全是非要探究出两当县名的来历,而是在读《水经注》的记载时发现了一个问题:

“浊水又东南与河池水合,水出河池北谷,南径河池戍东,西南入浊水。浊水又东南,两当水注之。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西南径故道城东,魏征仇池,筑以置戍。与马鞍山水合。水东出马鞍山,历谷西流,至故道城东,西入故道水。西南流,北川水注之,水出北洛埿山南。南流径唐仓城下,南至困冢川,入故道水。故道水又西南历广香交,合广香川水,水出南田县利乔山,南流至广香川,谓之广香川水。又南注故道水,谓之广香交。故道水又西南,入秦冈山,尚婆水注之。山高入云,远望增状,若岭纤曦轩,峰枉月驾矣。悬崖之侧,列壁之上,有神象若图,指状妇人之容。其形上赤下白,世名之曰圣女神,至于福应愆违,方俗是祈。水源北出利乔山,南径尚婆川,谓之尚婆水。历两当县之尚婆城南,魏故道郡治也。”

浊水、故道水、两当水、广香川水、尚婆水,《水经注》记载中的这五条河流中的浊水学界都认为是现在青泥河,故道水是现在的嘉陵江,这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如果广香川水就是现在的两当河、尚婆水就是现在的红崖河,那么“浊水又东南,两当水注之”中的这个“两当水”又指的是哪条河流?

《水经注》由郦道元著成于北魏晚期,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地理名著,按道理像我这等不学无术者没有资格提出质疑,但我越看越糊涂,还有让我更不明白的,《水经注》卷二十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浊水又南注汉水”。

如果浊水确实就是青泥河,这青泥河怎么又注入汉水了?考虑到陇南山区地形山势,河流改道的可能性非常小,今日青泥河在略阳县封家坝石门山注入嘉陵江,啥时候又去和汉水汇合了?

让我糊涂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西南径故道城东,魏征仇池,筑以置戍。与马鞍山水合。水东出马鞍山,历谷西流,至故道城东,西入故道水。西南流,北川水注之,水出北洛埿山南。南流径唐仓城下,南至困冢川,入故道水。故道水又西南历广香交,合广香川水,水出南田县利乔山,南流至广香川,谓之广香川水。又南注故道水,谓之广香交。故道水又西南,入秦冈山,尚婆水注之。”

这段记述实际表达的是故道水(今嘉陵江)自秦岭源头一路向西南奔流而来途经的地方以及与之依次汇合的支流,按照文中与故道水汇合的先后顺序,依次汇入故道水的支流应该是马鞍山水、北川水、广香川水和尚婆水,为了别把大家和我自己完全搞混乱,我们先不要搭理马鞍山水和北川水,就当它们不存在,我们只看广香川水和尚婆水。

郦道元说:“广香川水,水出南田县利乔山,南流至广香川,谓之广香川水”;

郦道元还说:“水源北出利乔山,南径尚婆川,谓之尚婆水”。

两条河流都发源于利乔山,两条河流都是由北向南流入嘉陵江,正是源于他的这个记载,所以现在学界都认为广香川水就是流经今日两当县城关广香镇的两当水,而尚婆水就是流经两当杨店镇的红崖河,但是请注意,红崖河也就是尚婆水是先于两当水也就是广香川水注入嘉陵江的。

基于以上《水经注》中我尚未弄明白的各种问题,只能弱弱地怀疑,郦道元老先生是不是搞错了呀!这种怀疑还不止一次的出现,很多年前我阅读《水经注》中有关羌水章节时同样也有类似的问题出现。

《水经注》(卷三十二羌水)记载:“羌水出羌中参狼谷。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陇西羌道。东南流迳宕昌城东,西北云天池五百馀里。羌水又东南,迳宕昌婆川城东而东南注。昔姜维之寇陇右也,闻钟会入汉中,引还,知雍州刺史诸葛绪屯桥头,从孔函谷将出北道。绪邀之此路,维更从北道渡桥头,入剑阁,绪追之不及。”

这段记载首先说明羌水发源于羌中参狼谷,俗称为天池白水,并且引用《地理志》说法,认为羌水发源于陇西郡管辖的羌道,向东南流经宕昌城东边,宕昌城西北方向距离天池五百里。

羌水就是今日宕昌岷江,先别管宕昌西北方向五百里有没有天池,宕昌岷江有三源,正源在宕昌与岷县交界的麻子川岭(也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南源在宕昌南河沟,东源在宕昌八力乡山庄村,哪里有天池一点事?

其次,这段记述还表示,姜维从宕昌北伐进攻曹魏,听到钟会率军攻打汉中后马上撤退,但又听说雍州刺史诸葛绪屯兵桥头(今陇南文县关家坝附近),所以摆出一副从孔函谷进入北道的架势欺骗诸葛绪,然后诸葛绪上当回军截杀姜维,姜维就从北道渡过桥头直驱剑阁,诸葛绪发现上当使劲追也没追上。

这个记载就纯粹是有点凭空想象了,宕昌地区距离文县桥头将近三百公里,在三国时期从今日宕昌要想到达文县桥头不但要穿行高山峡谷,还得走多处栈道,没有半月时间根本不可能抵达,姜维怎么骗得了诸葛绪,距离三百公里玩捉迷藏,难道他们在玩电子游戏吗?即使诸葛绪上当受骗,姜维及其军马难道是坐飞机飞越这数百公里的距离吗?

《水经注》有关陇南地理的记载还读过一些,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疑问,在此不再赘述,我只想说明我的观点,郦道元先生极有可能并没有到过陇南地区,他对于陇南地理状况的记载要么直接钞录前人文献,要么来源于采访,无法避免错误的发生,但瑕不掩瑜,些许错误无法遮挡《水经注》的光芒。

只是这些许错误流传千百年后一定会带来很多的麻烦,我们现在的麻烦是秦国故道故址到底在哪里?主张秦国故道县故址在凤县境内的人士所持依据恰恰是《水经注》的这段记载。

“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西南径故道城东,魏征仇池,筑以置戍。与马鞍山水合。水东出马鞍山,历谷西流,至故道城东,西入故道水。西南流,北川水注之,水出北洛埿山南。南流径唐仓城下,南至困冢川,入故道水。故道水又西南历广香交,合广香川水,水出南田县利乔山,南流至广香川,谓之广香川水。又南注故道水,谓之广香交。故道水又西南,入秦冈山,尚婆水注之。”

这段记载也许是所有古文献中有关秦国故道县故址方位最为具体的描述,按照这个记述,秦国故道县治故址当在故道水(今嘉陵江)与马鞍山水(今凤县安河)交汇处的凤县凤州镇。

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两当风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