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脱贫,坚持绿色发展陇南市两当脱贫

白癜风的早期症状都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jdsb/191218/7696544.html

深秋的两当,漫山红叶,色彩斑斓,分外迷人,仿佛进入了一幅浓艳而神韵悠长的油画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欣赏秋日的美景,赞叹自然的壮美。

当然,小城两当,自有模样。

两当是一个“红色福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两当更是一个“绿色田园”。“全国园林县城”绝不是空头衔,满城的绿色,让这里生机勃勃,特别是74%的森林覆盖率和83.5%的林木绿化率让两当越来越多贫困群众享受到了“生态红利”,走出了贫困境遇。

近年来,两当县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后发赶超”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屏障、绿色经济、绿色家园、绿色制度、绿色文明建设,在青山绿水中,精准破解贫困难题,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共生,“生态脱贫”渐入佳境。

事实上,在推进生态扶贫过程中,陇南力推“大扶贫”和“大生态”战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把“生态文明要快速推进”作为全市脱贫攻坚之后第二位的工作来抓,确立了“把陇南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发展目标,不追求“带血的GDP”“污染的GDP”,走出了一条差异竞争、特色取胜,繁荣经济与保护生态融合互动、为民富民与强市兴市统筹推进的发展新路子。

 坚持走“绿色化”发展路子

——始终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把实现绿水青山作为基本追求,不断推动生态扶贫突破提升。

两当既不沿边也不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但正是如此,也让两当保留了更多的真山真水。

两当县意识到,后发地区的崛起,必须赢在“下一步”,要绿色崛起,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立足于此,两当县相继推出一系列战略决策、行动方案和制度设计,绿色发展的“紧箍咒”越念越紧。

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把旅游作为富民活县的支柱产业全力打造,全县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发展“三养一育”富民产业,持续扩大绿色无公害农业种植面积,创建特色农优品牌;

以打造资源节约型和循环型产业体系为导向,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持续降低单位资源消耗水平;

倡导生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倡绿色出行,政府采购优先采用环保节能产品,提升绿色采购比例;

……

一项项措施犹如苍劲的笔触,书写着两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恢宏篇章。

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县、全国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候鸟旅居县,连续五年跻身“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一连串的荣誉证明,两当县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农业跨越发展的新路子,开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探索实践新境界。

事实上,通过这几年的发展,陇南更深刻认识到,好生态的无形价值是陇南儿女赖以生存的根本,是陇南实现后发赶超的希望所在。

特色产业“释放”发展红利

——以产业链为支撑,拉动一产提质增效,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引领二产转型发展,冲破陈旧的发展模式,开启新的发展征程。

绿色,不仅是生态,也是产业。

74%的森林覆盖率、83.5%的林木绿化率、“天然氧吧”……山高林密的两当,储存了巨大的“绿色财富”。

近年来,两当县一直在探索如何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如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而又不破坏绿水青山?几经摸索后,两当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宝贵经验:以经济开发促进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让绿水青山不断变成群众存本取息的“绿色银行”。

曹宗孟是杨店镇灵官村第一个“走出去”又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因为我们村附近有亚洲面积最大的野生白皮松原生区,所以常有陕西商人前来收购种子。经过打听后,才知道发展育苗产业的前景十分可观。”曹宗孟说。

在首次尝试失败后,曹宗孟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专程外出学技术,回来后在家里成功试种了半亩白皮松,获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共元。

“以前灵官村祖祖辈辈靠种粮‘吃饭’,现在不一样了,试种成功后,乡亲们也意识到应该依托独特资源发展产业,见到效益后,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进来。”曹宗孟告诉记者。

据介绍,目前灵官村已发展育苗亩,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52%,各项脱贫指标全面完成,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不止育苗产业,在两当县,中蜂养殖、生态养鸡、核桃等特色产业已渐成规模,以前在两当人看来似乎遥不可及的小康生活,正在一点一点变成现实。

其实,生态扶贫就是要强化“绿水青山”,最终把“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结合起来协同发展。

如今,随着特色林果进入盛果期和农产品电商的迅猛发展,绿色生态富民产业已为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带来更多收益,为两当人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荒山增绿,群众增收,辛勤的两当人正通过生态扶贫,抒写山青、业兴、民富的脱贫新篇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脱贫的靠山。

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良好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各方游客纷至沓来,山区的村民实现了坐在家门口卖风景、卖生态的华丽转身,从绿色发展中获得了真金白银的好处。

两当县因自然生态而美,因红色文化而兴,人文胜迹与秀美风光为两当赢得了“美丽两当,红色福地”的美誉。

自然,旅游也成为两当县脱贫攻坚的“利器”。

“前些年在外面打工,跑了很多地方,没挣到什么钱,家里老人年龄越来越大需要照顾,所以就回来了。”王再来告诉记者,年返乡后,他意识到,绿水青山的村庄才是自己发展的地方。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办起了峡门客栈农家乐。

白墙黑瓦的小院子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王再来的农家乐每天都有客人来吃饭,多的时候有十几桌,少的时候也有三四桌,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客房常常客满。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小康生活很快就能实现。”王再来高兴地说。

近年来,两当县立足资源优势,把旅游产业作为富民活县、推动转型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举全县之力,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两大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扎实推进旅游扶贫,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从“扶贫”到“富民”再到“强县”三位一体,从“农家乐”到“乡村旅游”再到“乡村度假”华丽转身的乡村旅游共享发展之路。

同时,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民俗资源,结合全域旅游和国际慢城创建,统筹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高点布局、彰显特色、融合推进,开发生态观光、养生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类型乡村旅游,培育旅游扶贫示范村7个、全域旅游示范村9个,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家。

数据显示,年至年,两当县共接待游客.0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9亿元,直接带动户余人增收。

从守护、保护、呵护生态,到如今的生态逐渐转化为发展的红利,转变为百姓幸福的笑颜,在这背后,是两当县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自然资源,注重人地关系协调和谐,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结果。

如果说良好生态造就出了陇南2.79万平方公里的貌,那么全民共建共享绿色成果,就是陇南绿色发展最终实现的魂。从生态文明新农村、生态企业的争相创建,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生态理念早已深深地融进每个陇南人的心里、体现在每一次积极的行动中。

这份汇集在绿水青山间的守护力量,让这座有颜值、有温度、有质感的城市,随着生态韵动的频率而愈加充满活力。

陇南,未来可期。(王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4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