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每日练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

北京扁平疣专业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813030.html

山东省学年高三下开年摸底联考(有改动)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三战司马懿。最后一战发生在公元年春诸葛亮带兵驻扎祁山对战司马懿。适逢此地长时间未降雨,天干物燥,而且诸葛亮察看地形发现某一谷地入口窄,两边高山,中间略显宽敞,呈葫芦形状,人一旦进入若将入口堵上,便插翅难逃。于是诸葛亮使计诳司马懿进入,用火攻之。谁料大火刚起,忽然狂风大作,接着天降大雨,将大火浇灭,司马懿逃过一劫,诸葛亮不由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据此完成下题。

1、祁山“适逢长时间未降雨,天干物燥”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春季受较强高压控制

B.地形封闭水汽难以到达

C.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

D.区域植被稀少空气干燥

2、诸葛亮火攻司马懿,“大火刚起,忽然狂风大作,接着天降大雨”。天降大雨的原因是

A.受梅雨影响

B.暖锋影响

C.受强山谷风影响

D.快行冷锋到达

3、据《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卒于上方谷战役后的(农历)八月底。那么,孔明去世之时,关于全国各地的状况推测正确的是

①赤壁战场(今江汉平原)台风不断

②蜀汉益州(今四川盆地)寒意渐浓

③东吴交州(今越南北部)台风不断

④曹魏张掖(今河西走廊)寒意渐浓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题思路

本题以“诸葛亮六出祁山”为背景材料,以祁山“适逢长时间未降雨,天干物燥”的主要原因、诸葛亮火攻司马懿时天降大雨的原因、孔明去世之时全国各地的状况为切入点,考查了天气系统、热力环流(地方性风)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答案与解析

1、祁山“适逢长时间未降雨,天干物燥”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A

祁山位于今甘肃礼县(甘肃东南部陇南市辖县)东。汉代时,曾在西汉水(汉江)北岸山上筑城(城堡),即为祁山堡,为军事必争之地。相传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六出祁山以攻曹魏,只为“克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但是,根据史书(陈寿之《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孔明出兵攻魏仅有五次,且出祁山者不过两次。今日,我们耳熟能详的“六出祁山”故事当属后世小说家杜撰。

实际上,我们没有上述材料背景,只要略微熟悉三国(各自分布区域范围)知识,我们大致也能知道祁山的位置,即在蜀汉以北,当在今陕甘(川)附近。这些地方,基本上处于中国的西北地区(类比华北地区),春季有较严重的干旱,即“春旱”。对于华北春旱,我们第一印象就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但是,这不是祁山“适逢长时间未降雨,天干物燥”的主要原因。

解答该题,关键要抓住“长时间未降雨”这一点,即没有降水,才出现“天干物燥”现象。因为,单纯的蒸发量大(而水汽充沛),其实结合夏季午后的雷暴天气,我们可知降水不会少。但是,祁山靠近冬季风源地,当地(冬半年)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原(即亚洲高压)长时间控制,多下沉气流(下沉干燥、上升致雨),降水稀少。故A项正确,C项错误。

相对沿海而言,祁山等地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的确会出现水汽难以到达的状况。不过,在春季本身夏季风未到达,海洋水汽输送较少。另外,即使是靠海的京津(华北)一带,同样面临着春旱的威胁。此外,所谓的“地形封闭”,在本材料中难以体现(也许有人会说,材料中有“葫芦形状”的谷地,但这只是其中的特殊性,不能代表祁山全部)。同理,植被稀少,调节气候能力较弱,但是植被稀少的原因是降水稀少,即降水稀少导致沙漠化,而非沙漠化导致降水稀少。故B、D二项错误。

2、诸葛亮火攻司马懿,“大火刚起,忽然狂风大作,接着天降大雨”。天降大雨的原因是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C

6月中上旬至7月上中旬,随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势力的加强,冷空气节节败退,锋面向北推进,冷暖空气在江淮地区交绥,即相对稳定地停留在长江流域,这就是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祁山地处西北内陆,且纬度较高,即使是夏初季节亦没有梅雨影响,更不用说春季(此外,梅雨是连绵降水,不会短时间内骤然大变)。故A项错误。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大致可分为冷锋(雨)、暖锋(雨)和准静止锋(雨)等类型。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冷在下,暖在上)的锋。冷锋过境时,如果暖空气中水汽充足,可能出现雨、雪天气(冷锋,锋后雨);如果冷锋移动速度较快,常带来较大的风。

按推进速度的不同,冷锋可分为两种,除了我们常见的冷锋(或称缓行冷锋)外,还有一种快行(急行)冷锋,锋面坡度较大,锋前暖空气被激烈抬升,如果实在夏季(暖空气较为潮湿),易发生对流不稳定,在冷空气冲击下地面锋附近常发生旺盛的积雨云和雷雨天气,且范围较窄(冬季暖空气较为干燥,地面锋前只出现层状云,锋面移进才有较厚云层,降水稀少,锋面过后天气很快转晴)。因此,上方谷的“忽然狂风大作,接着天降大雨”不是急行冷锋,故D项错误。

此外,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在暖锋上,暖气团沿冷空气团徐徐爬升,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产生云、雨等天气。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锋前雨)。由此可见,暖锋少有疾风骤雨,不会短时间内出现天气转变,故B项错误。

解答该题,我们也应该抓住材料中的“要点”,即“大火刚起”,风雨大作,雨情源自大火。上方谷(又称“葫芦谷”),“入口窄,两边高山,中间略显宽敞,呈葫芦形状”,这是一个封闭的谷地(盆地),在地面点燃大火后,空气受热膨胀,急速上升(谷地地形不易消散),在高空遇冷形成降水(类似雷暴)。此外,谷底为上升气流,形成低气压,而四周山体的冷空气又沿着坡地下滑补充到谷地近地面,形成山谷风,即狂风大作(不易消散,且有狭管效应)。故C项正确。

3、据《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卒于上方谷战役后的(农历)八月底。那么,孔明去世之时,全国各地的状况推测正确的是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B

根据材料,“诸葛亮卒于上方谷战役后的(农历)八月底”,其中的八月为农历。因此,我们必须懂得一个常识,所谓农历(即世人常说的“阴历”)的月份,一般比公历(又称“阳历”或“洋历”)迟一两个月,如今天是公历的3月8日,农历则为二月初六,相差一月有余。诸葛亮去世的时间,即在公历9、10月份。

台风多在夏秋两季(5—10月),袭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含浙、闽、台、粤、琼、桂等省份),而赤壁战场(今江汉平原——长江、汉江交汇之处的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位于湖北一带)位于内陆,远离海洋,少有台风侵袭。但是,交州(今越南北部——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宋元以后独立)等地沿(南)海,与两广(海南)等地类似,秋台风(台风,可分为夏台风和秋台风两种,前者位置靠北,多影响闽浙台等地,后者位置靠南,多影响粤桂琼等地)盛行。故①项错误,③项正确。

注意,以北半球为例,四季划分标准是:欧美国家多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二分二至”为划分标准,而我国传统的四季则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四立”为准。此外,北温带国家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四季划分方法: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次年2月为冬季。

9、10月份,属于秋季(中秋前后)。此时,对于张掖(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地区,地形呈“走廊”状而得名,主要在甘肃省境内)而言,因纬度较高(大致为40°N),受冷空气影响显著(抑或有初雪),寒意渐浓。但是,益州(今四川盆地)四周多为高山(高原),特别是受北部高山阻挡,冷空气(寒潮)难以侵入(影响),且所处纬度较低(大致为30°N),正是秋高气爽时节(或有秋雨绵绵),但谈不上“寒意渐浓”。故②项错误,④项正确。

课外链接——《三国演义》第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节选)

孔明在祁山,欲为久驻之计,乃令蜀兵与魏民相杂种田,军一分,民二分,并不侵犯,魏民皆安心乐业。司马师入告其父曰:“蜀兵劫去我许多粮米,今又令蜀兵与我民相杂屯田于渭滨,以为久计,似此真为国家大患。父亲何不与孔明约期大战一场,以决雌雄?”懿曰:“吾奉旨坚守,不可轻动。”正议间,忽报魏延将着元帅前日所失金盔,前来骂战。众将忿怒,俱欲出战。懿笑曰:‘圣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坚守为上。”诸将依令不出。魏延辱骂良久方回。

孔明见司马懿不肯出战,乃密令马岱造成木栅,营中掘下深堑,多积干柴引火之物;周围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窝铺,内外皆伏地雷。置备停当,孔明附耳嘱之曰:“可将葫芦谷后路塞断,暗伏兵于谷中。若司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将地雷干柴一齐放起火来。”又令军士昼举七星号带于谷口,夜设七盏明灯于山上,以为暗号。马岱受计引兵而去。孔明又唤魏延分付曰:“汝可引五百兵去魏寨讨战,务要诱司马懿出战。不可取胜,只可诈败。懿必追赶,汝却望七星旗处而入;若是夜间,则望七盏灯处而走。只要引得司马懿入葫芦谷内,吾自有擒之之计。”魏延受计,引兵而去。孔明又唤高翔分付曰:“汝将木牛流马或二三十为一群,或四五十为一群,各装米粮,于山路往来行走。如魏兵抢去,便是汝之功。”高翔领计,驱驾木牛流马去了。孔明将祁山兵一一调去,只推屯田;分付:“如别兵来战,只许诈败;若司马懿自来,方并力只攻渭南,断其归路。”孔明分拨已毕,自引一军近上方谷下营。

……却说孔明令高翔佯作运粮,驱驾木牛流马,往来于上方谷内;夏侯惠等不时截杀,半月之间,连胜数阵。司马懿见蜀兵屡败,心中欢喜。一日,又擒到蜀兵数十人。懿唤至帐下问曰:“孔明今在何处?”众告曰:“诸葛丞相不在祁山,在上方谷西十里下寨安住。今每日运粮屯于上方谷。”懿备细问了,即将众人放去,乃唤诸将分付曰:“孔明今不在祁山,在上方谷安营。汝等于明日可一齐并力攻取祁山大寨。吾自引兵来接应。”众将领命,各各准备出战。司马师曰:“父亲何故反欲攻其后?”懿曰:“祁山乃蜀人之根本,若见我兵攻之,各营必尽来救;我却取上方谷烧其粮草,使彼首尾不接,必大败也。”司马师拜服。懿即发兵起行,令张虎、乐綝各引五千兵,在后救应。且说孔明正在山上,望见魏兵或三五千一行,或一二千一行,队伍纷纷,前后顾盼,料必来取祁山大寨,乃密传令众将:“若司马懿自来,汝等便往劫魏寨,夺了渭南。”众将各各听令。却说魏兵皆奔祁山寨来,蜀兵四下一齐呐喊奔走,虚作救应之势。司马懿见蜀兵都去救祁山寨,便引二子并中军护卫人马,杀奔上方谷来。魏延在谷口,只盼司马懿到来,忽见一枝魏兵杀到,延纵马向前视之,正是司马懿。延大喝曰:“司马懿休走!”舞刀相迎。懿挺枪接战。不上三合,延拨回马便走,懿随后赶来。延只望七星旗处而走。懿见魏延只一人,军马又少,放心追之,令司马师在左,司马昭在右,懿自居中,一齐攻杀将来。魏延引五百兵皆退入谷中去。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回报谷内并无伏兵,山上皆是草房。懿曰:“此必是积粮之所也。”遂大驱士马尽入谷中。懿忽见草房上尽是干柴,前面魏延已不见了。懿心疑,谓二子曰:“倘有兵截断谷口,如之奈何?”言未已,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大喜曰:“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即引兵奋力冲杀。张虎、乐綝亦各引兵杀来接应。马岱军少,不敢追赶。司马懿父子与张虎、乐綝合兵一处,同归渭南大寨,不想寨栅已被蜀兵夺了。郭淮、孙礼正在浮桥上与蜀兵接战。司马懿等引兵杀到,蜀兵退去。懿烧断浮桥,据住北岸。且说魏兵在祁山攻打蜀寨,听知司马懿大败,失了渭南营寨,军心慌乱,急退时,四面蜀兵冲杀将来,魏兵大败,十伤八九,死者无数,余众奔过渭北逃生。孔明在山上见魏延诱司马懿入谷,一霎时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为司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后人有诗叹曰: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往期精彩—

玩转地理

你家有矿吗,知道矿从何来吗?

考前每日练

尼罗河畔三角洲,规划建设新开罗(届)

考前每日练|春寒料峭斜阳照,杏花微雨晨曦迎(届)

地理赏析

浙江“南大门”,温州苍南

诚邀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