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年(年)春三月,曹操率十万大军从邺城出发,西征张鲁,抵达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准备从武都郡(今甘肃省陇南市)进入氐族部落,氐人聚集挡住道路。曹操派张郃、朱灵击溃氐人,曹军继续前进。
同年四月,曹军经大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南郊),到达河池县(治今甘肃省徽县),曹操“登高能赋”,在过大散关时,赋诗《晨上大散关》述其感受。
曹军过了大散关,当地氐王窦茂带领手下一万多人,凭恃险要地形不肯降服,夏五月,曹军攻破河池,斩杀窦茂并屠城。
秋七月,曹军到达汉中阳平关下,张鲁想献出汉中投降,他弟弟张卫不肯,率领数万人在关口坚守,横山筑城十馀里,曹军不得进。
汉中山势险峻难以攀登,加上曹军缺乏粮草,曹操就对部下说:“这里只是个怪异荒诞的国家罢了,占领它又能有什么作为?我军缺少粮食,不如迅速撤军。”于是就亲自率军退回,并命令主簿刘晔统领后面几支军队,让他们按次序撤退。
十万曹军历时四个月,奔袭两千里,讨伐张鲁,兵临阳平关,而拒关而守的张鲁军只有数万人,曹军取胜可以说有绝对的把握,而曹操作为三军统帅却知难而退,简直就是功亏一篑。
想当年,曹操三十五岁,募兵五千人讨伐董卓,将董卓赶出中原,又北上攻破袁绍,再南下征讨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看今朝,曹操六十一岁,随着年龄的增加日趋保守,仅仅因为“山峻难登,军食颇乏”,便亲自率领军队撤退,这并非是好的决策。
好在刘晔认为,曹军可以攻破张鲁军,他考虑到运粮之道还没有及时接通,军队即使退出,仍不能保证全军都安全,于是就骑快马前来向曹操建议说:“撤退不如进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虽然老矣,但雄风犹在,他认为刘晔说得有道理,就改变主意,下令三军停止撤退,攻打阳平关!
曹军将士趁夜突袭阳平关,用强弩射击敌营,斩首守城将领杨任,张卫连夜逃走。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的张鲁,无意抵抗曹军,就率部前往巴中(今四川省巴中市),临行前,他下令妥善封存库房的宝物和粮草。
曹军进入南郑,缴获了张鲁府库中的全部珍宝,巴郡、汉中郡的守军全都投降曹操。
曹操非常赞许张鲁封存宝物和粮草的行为,并由此看出张鲁有归顺之意,于是就派人前去慰问招安,同时用缴获的物资犒赏三军。
随军诗人王粲在《从军诗》中描写当时的犒赏情景说,“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军人多饫饶,人马皆溢肥。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意思是,曹操对部下的犒赏非常丰富,赏品堆积超越山丘,酒肉多得溢过河岸,军中将士饮食饱足,人马都更加强壮。出征徒步凯旋乘马还,去时空空如也,回来财物丰裕。王粲的这几句诗,以夸张手法,描写了军中饮食宴乐之盛和缴获物资之多。
建安十六年(年)年,刘璋因为忌惮张鲁和曹操对益州(治今四川省成都市)的威胁,邀请刘备进入蜀地。不久,双方关系恶化,经过三年鏖战,刘备进逼成都。建安十九年(年),刘璋出降,刘备占据益州,气的孙权大骂刘备,“猾虏,乃敢挟诈如此!”下令要回先前借给刘备的荆州,刘备不还。孙权就派名将吕蒙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为保荆州,率兵五万下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两军对峙,大战一触即发。恰在这时,刘备听说曹操将要攻打汉中,他害怕失去益州,便派使者向孙权求和。孙权也愿意再度和好,于是双方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刘备急忙带领五万兵马赶回益州。
益州的刘备军约有七万之众,而且以蜀人为多。由于刘备刚占领益州不久,人心尚未完全归附,刘备军战斗力可想而知,而且七万兵马还要分兵镇守各地,所以能够抽出来作战的主力也就是在五万人左右。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乃蜀之咽喉,蜀人有“若无汉中,则无蜀矣”之言,曹操占据汉中,就像扼住蜀地之咽喉,如若取蜀地,在战略战术上已经占据了先机,胜算极大。
由是,刘晔敏锐地看出了进兵蜀地的战机,他向曹操进言说:“现在我军占领汉中,蜀人望风丧胆,城池失守,照这样向前推进,用一纸檄文就能平定蜀地。刘备,人杰也,虽有计谋但犹豫不决,其人得到蜀地的时间不长,蜀人还没有依附他。现在我军攻破汉中,蜀人震惊而恐惧,从而引发刘备势力崩溃。以明公之神明,趁其崩溃时而出兵打击,攻无不克也。如果我军行动稍有迟缓,将会失去战机。诸葛亮精通治理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一旦蜀地民众安定下来,刘备军倚仗险要地势守住要害,就不好进攻了。现在如果不攻取蜀地,刘备一定会成为后患。”
刘晔的建议颇具战略眼光,是着眼于全局和长远的大智慧之言。汉中“北瞰关中,南蔽巴蜀”是十分重要的战略通道,乃兵家必争之地。曹操得汉中就等同于扼住了蜀陇之间的咽喉,再攻打巴蜀,就可事半功倍,因此说,刘晔给曹操出一个得陇望蜀的好主意,遗憾的是,曹操不听。
《晋书·宣帝纪》记载:主簿司马懿也向曹操进言道:“刘备用欺诈和武力俘虏了刘璋,蜀人尚未归附,他就出兵远方去争夺江陵,这个机会不可失也。现在我们如果在汉中整饬军旅,炫耀武力,就会震动益州,我军兵临益州,刘备军势必土崩瓦解。由此之势,明公很容易建立功业。圣人不能违背时机,也不能错过时机。”
曹操也没有听从司马懿的意见,而是固执己见地说:“人就是苦于不知足,取得陇右,又想得到蜀。”
《三国志》注引《傅子》记载,七天之后,有个投降曹操的蜀人说,“曹公平定汉中,蜀中一日数十惊,可谓是人心惶惶,刘备派兵斩杀惊惶者也不能安定人心。”
曹操闻蜀人言,有点儿动心了,请教刘晔并询问:“现在还可以不可以讨伐蜀地?”
刘晔回答:“现在蜀地已稍得安定,不可以讨伐了。”
曹操听刘晔如是回答,也就不再考虑讨伐蜀地这件事儿了,如此看来,曹操决策并非事事皆善。
从《傅子》这条记载来看,只过了七天,曹操又想讨伐蜀地了,曹军真要兵临蜀地,刘备刚占据一年、稍得安定的蜀地,也未必能再稳住局势,有效阻挡曹军的进攻。这对曹操而言,区区七天,既没有“违背时机”,也没有“错过时机”,讨伐蜀地机会依然存在。可是在曹操请教询问之际,刘晔只是轻描淡写的说“现在蜀地已稍得安定,不可以讨伐了。”,短短一言,有敷衍了事之嫌。曹操又想讨伐蜀地之时,司马懿也没有再继续进言。
主簿,是曹营参与机要和决策的属官,是曹营的核心成员。主簿刘晔回答曹操之问如同蜻蜓点水,这说明,刘晔看出来,曹操只是问问而已,并没有决心讨伐蜀地。在这种语境下,主簿司马懿也就不再为兵临益州说话了。
同年秋九月,西南賨人首领杜濩,以及巴郡七姓夷王举巴、賨民归附曹操,不久,曹操任命朴胡为巴东太守,封列侯,食邑一万户,任命杜濩为巴西太守,封列侯,食邑一万户
同年十一月,张鲁带着全家谒见曹操,曹操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一万户。
同年十二月,曹操在南郑待了将近半年率领主力返回邺城,留下夏侯渊、张郃、徐晃等名将屯守汉中。
1966年3月,伟人毛泽东在杭州一个小型会议上说:“曹操打过张鲁以后,应该打四川(益州)。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说刘备刚到四川,立足未稳。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悔了。曹操也有缺点,有时也优柔寡断。”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曹操应该打益州而没打益州呢?
建安二十二年(年),谋士法正劝刘备攻取汉中,他在分析当年曹操没打益州的原因时说,“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趁有利形势攻取我巴蜀,却留下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自己急忙率军北还,这并不是他的智慧有限而是力量不足,必定是其内部忧患逼迫他的缘故耳!”
问题是,曹操当时遇到了什么“内忧”呢?事实上他什么“内忧”也没有遇到,所谓“内忧”只是法正猜测而已。自从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控制汉家朝廷已经二十年,汉室唯有名号而已,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曹操晚年凡外出征战,就由太子曹丕监国,曹丕可是个狠角色,狠起来可比曹操可狠多了,当年曹操率部西征根本就无“内忧”可言,史书记载也是如此。
曹操没打益州的主要原因,其实在他刚入汉中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当时曹操望崇山峻岭兴叹说,“这里只是个怪异荒诞的国家罢了,占领它又能有什么作为?我军缺少粮食,不如迅速撤军。”于是就要亲自率军退回,好在让刘晔劝阻了,避免了曹军功亏一篑。这说明,曹操一度对讨伐汉中的张鲁信心尚且不足,何况打益州的刘备?
曹操没打益州的主要原因,是知难而退,汉中的险峻山势就让他一度想退军,不打张鲁,而益州为群山环绕,陆路崎岖难行,水路险滩难渡,更是令曹操望而却步。
曹操不打益州,如刘晔言,“刘备一定会成为后患”,建安二十二年(年),刘备在法正、黄权等人的建议下,率领大军攻打汉中。汉中之战曹刘双方投入了非常多的战力,打了近两年之久,以刘备胜利而结束。曹操失去汉中,刘备自称汉中王。
年10月7日
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