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在万物复苏的季节,光明日报近百名记者与读者一道,赴一场春天的约定——在广袤乡野、在寻常里巷,在基层、在生产生活的第一线,目睹祖国山河的巨大变化,聆听人民群众的热切心声,感受新时代的强劲脉搏……今天,我们推出《新春走基层的故事》专版,与您分享一个个新闻背后,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家乡新变化最暖游子心光明日报记者韩业庭记者的老家位于鲁南小城山东峄城。从上大学算起,离开家乡已经整整20年。每次春节回乡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都要对家乡重新认识一次,因为家乡的变化总是不断打破我对它的固有印象。光明日报记者韩业庭(左一)在山东峄城采访当地小学生。孙慧摄/光明图片很长一段时间里,家乡在记者脑海中的印象是静止的——两条东西走向的马路以及马路两边两三层的矮楼,构成了城区的基本格局,几十年里,城区见不到一栋超过10层的楼房。几年前,老家进行了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如今20多层的高楼比比皆是,全新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拔地而起,公园绿地遍地开花,小城有了现代化城市的模样。家乡的变化不小,眼睛能看到的最直观的变化是汽车越来越多。10年前,小汽车还是奢侈品,谁家买了车,会被邻居们当作稀罕物围观半天。而如今,小汽车在老家逐渐普及,有的人家还买了不止一辆。春节期间甚至出现了堵车的现象。除了看得见的变化,那些看不见的变化,更让人惊喜。春节期间,山东峄城经济开发区联合当地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游活动,鼓励孩子们走进企业社区,了解乡土乡情。这项既不是硬性要求又不能给孩子们升学加分的活动深受学生和家长们欢迎。当地一位学校的校长道出了缘由:“家长们的观念在改变,他们越来越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这不正是乡村教育进步的表现吗?家乡的各种点滴变化,其实是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这些变化虽让记者感到陌生,更多的则是惊喜。作为一名记者,希望能用手中的笔继续记录和描绘这种变化。从“养老”到“享老”光明日报记者苏雁“苏记者,我哩社区上榜了!”2月19日一大早,江苏省苏州浒墅关经济开发区(镇)浒墅人家社区党委书记周昀给记者打来电话,透着抑制不住的高兴劲儿。原来,近日浒墅人家社区喜获江苏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授予的“年度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单位”称号。光明日报记者苏雁(中)在江苏浒墅人家社区采访。周晓彤摄/光明图片老年友好型社区是指针对老年人需求创建的社区。有品质、有尊严,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两个基本要素。记者在龙年春节前夕来到浒墅人家社区采访,看到老人们都在忙着练习书法、跳腰鼓舞、对弈品茗,充满活力,充分享受着老年生活的乐趣。“哟,我的家庭医生来了!代医生,你来瞧瞧我的体检报告单,有没有啥问题?”社区居民许叔林看到身穿白大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代倩走了过来,忙不迭地掏出前几日的体检单。“许老伯,您的高压、低压80,血糖5.2,身体跟年轻人一样棒!不过呢,您还是要注意饮食清淡一点,多运动。”仔细看完体检单,家庭医生代倩给许叔林吃了颗“定心丸”。代倩告诉记者,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体魄。通过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模式,可以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从传统的“居家养老”到功能齐全的“社交型养老”,浒墅人家社区是把养老工作做到老年人的心坎里去了。社区聚合多种功能,构筑起专业高效又有人情味儿的“老年人生活网”。这张“网”,将“互联网+家庭+社区+物业+医疗”串联起来,包含了家庭适老化改造、看病配药不用出社区、文娱社交活动丰富、可口饭菜送到家门口等多种便民保障措施。养老服务是社会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