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楚文化的特点

楚文化特质的形成与楚民族的发展和楚地特有的风俗习惯是紧密相关的,正是楚民族孕育了楚文化。楚民族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性格和风俗习惯共同构成了楚文化的一些特质,概括来说,有以下三点:一、兼收并蓄,内蕴深厚根据《国语郑语》和《史记楚世家》的记载,祝融部落是楚地人民的祖先。最初祝融部落与高辛部落是臣与君的关系,夏灭了高辛后,祝融部落成为夏朝的臣子。到了夏朝的末期,夏被殷人灭掉,而后殷人建立了商朝。此后,祝融部落臣服于商朝,并曾一度居住在荆山之野,被殷人称为荆。《诗经商颂殷武》中就有:“维汝荆楚,居国南乡。”商末周初,荆人的残部向西迁移,并拥戴鬻熊为酋长。鬻熊带领整个部落脱离渐趋衰落的商朝,亲近円渐崛起的周朝。鬻熊去世后,其子熊丽接任其位。到周成王时,熊丽之孙熊绎被封于“荆蛮之地”为诸侯,后改为楚,史册上才开始对楚这个国号有正式的记载。楚国刚刚拥有封号时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直到楚武王和楚文王时期,楚国也只是“土不过同”(《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所以,楚国在春秋初期一直都是一个疆土狭小的国家,但是经过春秋二百多年的兼并战争和楚国国君及臣民的艰苦奋斗,到战国时期,楚国己成为一个泱泱大国了。总结楚国发展壮大的过程,正如王莹在《楚文化物化形象的区域文化特征与民族心理探寻》中所说的,“楚先人‘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以启山林’、‘无所依傍,浩然独往’,在丹阳之地开创楚国基业,历经数代国君与国民的奋力开拓,始成就了‘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楚国一方面不断兼并其他国家以扩展自己的疆域,另一方面也在文化上兼容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楚民族除了汲取中原文化的营养外,还兼容其他少数民族的优质文化,主要有苗蛮文化、百越文化、夷濮文化、巴蜀文化和氏宪文化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本民族特色,且内蕴深厚的楚民族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楚国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早期的楚国,位于与豫西南相邻的鄂西北。纵跨南北的地理位置,让楚民族得以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兼容其他民族的文化,并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逐步形成融合了多民族优秀文化因素的楚文化。由此可见,楚文化的发展并不单纯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它能够兼容并包其他民族的文化,故而能够脱颖而出。二、巫风盛行,浪漫奇谲楚地人所生活的地域自然环境非常优越,这种优越的环境为他们“信巫鬼,重淫祀”的风俗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蔵赢始,食物常足。……信巫鬼,重淫祀。”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言风俗朝夕给,偷生而已,无长久之虑也。”楚地的人民不需要为最基本的口腹之欲奔波劳碌,所以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生活之余他们热情洋溢地去探寻神秘而又亲切的大自然。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方温柔诗意的气候,浩瀚无边的湖海,奇峰罗列的山川都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的浪漫主义情怀更加丰富。正如丘琼苏所云:“北人性刚,商人性柔;北人的意境偏于现实,南人的思想近于浪漫。北方山川雄浑,南方山水清幽;北人生活较难而质朴,南人生活较易而奢靡。”楚地一年四季植物茂盛,而且品种繁杂,颜色艳丽,这样的自然条件很容易触动诗人想象的思绪。在生活上,楚人也喜好繁复艳丽的色彩,这从楚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漆色艳丽、纹样形式繁复上都可以看得出来。随着楚国政治军事力量的强大和疆域版图的日益辽阔,楚人兼收并蓄的博大胸襟还体现在其对各种神灵的信奉上。他们除了信奉本民族的神灵,如太乙、东君、云中君、司命、风伯、雨师等之外,还将高辛、轩辕等北方诸夏之神和伏羲、女娘等南方夷越之神一并纳入自己的信仰体系。由此可见,楚人对鬼神的崇敬之情可谓是达到了一种至信境界。楚人这种在建邦兴国的艰辛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对神的多元信仰,突出地表现在楚地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各种神灵及与其相关的神话上,使这些文学作品更加符合楚地特有的浪漫气质。无论是在政治生活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楚人遇事习惯通过巫觋求教于鬼神,遇到难题时问鬼神以求解,遇到灾祸时问鬼神以安民心,出战迎敌时求鬼神献良策,甚至连国家官员旳选拔也问助于鬼神。在上一节中,笔者提到楚人奉祝融为本民族的祖先。根据《史记楚世家》中的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帝的重孙名为重黎,后来重黎做了高辛部落的火正,因为他能够给人民带來光明,所以被称为祝融。而且,颛顼也是一个可以通神之人,《国语楚语(下)》记载楚大夫观射父讲述颛顼“绝地天通”的故事,传说当时民神杂柔,神可以自由地上天入地,人也可以通过天梯往来于天地间,这就造成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颛顼“及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下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此后,天地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仅留下昆仑天梯连接天地,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通神了,这就促使巫觋这种专职神巫的出现。煊丽夺目、熠熠生辉、衣被千载的楚文化正是在这块崇巫尚鬼的南中国的大地上沉淀和萍练出来的,它代表了南中国意识形态中的奇异想象和浪漫主义情怀,与中国北方的华夏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之精髓。三、楚声楚调,声情摇曳楚的优越的自然环境激发了楚人丰富的情感,所以,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就“显示出行情性尤强的特征。”楚地民歌的成熟是在春秋后期,此时,楚民歌己经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打破了四言诗在形式上对诗歌的束缚,形成了楚地民歌自然而富于变化的特点。《说苑·善说篇》载录的《越人歌》最能体现出成熟的楚歌的特点:“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何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诡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知),心悦君兮君不知。”这是一首表达真挚情感的歌辞,歌辞声意双关,句式随情感的变化错落有致,对楚地方言助词“兮”的运用更加灵活。这首风格自然清新的楚风歌辞,与后来的楚辞作品风格极为相似。这一点得到古今很多学者的一致认同,朱熹认为《九歌湘夫人》中“沉有正兮體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一章,“其起兴之例,正犹《越人之歌》。”与《越人歌》同一时期创作的民间楚歌还有《吴越春秋》卷三载录的《渔父歌》、《新序节士》载录的《徐人歌》、《论语微子》载录的《接舆歌》、《孟子离娄(上)》载录的《孺子歌》(即《沧浪歌》)。这些楚歌句式整齐,音韵和美,含有很深的理趣,符合楚歌鲜明统一的特色,反映了楚地文人对民间文学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及其在艺术发展方面的开拓和创新,对之后的楚辞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战国时期的楚歌流传至今的己经极少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世传出自虞舜之笔的《南风歌》。《史记乐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这首歌辞写虞舜好歌《南风》,与民同乐,深得民心,直陈其事,句式整齐,将语助词“兮”放在句末以调和韵律,已明显地表现为成熟的楚地民歌。成熟的楚歌,句式参差、直陈其事、含蓄蕴藉、格调深婉,标志着中国诗歌的一种薪新的创作体式的形成。“在春秋中期之后‘王者之迹熄而诗亡’一一即在北方那种四言体形式的诗歌创作逐渐衰亡的状况下,南方楚歌便以薪新的风貌登上中国诗坛,并直接孕育了中国诗歌发展新里程碑的楚辞。”楚地民歌发展到楚辞,其体物写志的特点己经很鲜明了。刘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说:“《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故能气往练古,辞来切今,惊釆绝艳,难与并能矣。”明朗、绮丽的外表下掩藏着的是哀伤的心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9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