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客户端3月31日电“刚来不熟练,上月才挣了,这个月不用加班,也能干到近块,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强多了……”3月31日,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坪垭藏族乡的扶贫车间里,藏族女工王大应一边脚踏缝纫机一边对记者细算着自己的收入账,她的身后是来自江苏的技师在手把手指导。
这家藏乡的扶贫车间,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来历。
位于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陇南市,是甘肃省乃至全国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而坪垭藏族乡又是陇南市的25个特困片区乡镇之一,这里可谓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过去,位于白龙江南岸半山腰地带的坪垭藏族乡,地形以九沟八梁为主,全乡9个行政村中有8个村庄依次向西散落在海拔米至米的山梁上,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祖祖辈辈守着低矮破败山寨。
年,武都区决定对符合搬迁条件的8个村户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总投资4.亿元,规划建设用地亩,被列为甘肃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成后,坪垭藏乡的户人顺利搬入新居。坪垭藏族乡脱贫攻坚终于取得重大成果,不仅被甘肃省评选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也被国家民委命名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
3月31日,工人日报记者随“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新闻采访团走进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新区,只见山间云雾萦绕,山脚下流水潺潺,一栋栋藏式小楼错落有致,新房内宽敞明亮。
“过去在山上,人背马驮路难行,现在家家户户住新房,许多人还买了小汽车,这一切不仅因为搬迁致富,更主要的是找到了适合本地发展的新产业。”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是关键,据驻村干部介绍,坪垭藏乡“下山落户”后,通过抢抓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对迁出区土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已形成1.4万亩花椒林带,逐步增加群众收入,恢复迁出区生态;通过组建合作联社,引进企业联办扶贫车间,实现人就地就业增收和为贫困户和村集体分红;同时,搬迁安置区与朝阳洞景区整体进行规划,充分挖掘藏族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乡村生态旅游村,当地群众从事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逐步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许多地方出台疫情结束后旅游业的振兴行动,我们的订单忙不过来。”扶贫车间目前能够年产万套宾馆酒店一次性洗化用品及一次性拖鞋,年产值可达万,同时,依托现有生产能力规模,还能生产旅游帐篷、休闲伞等产品,正带动更多农户“家门口”增收。
坪垭藏族乡将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养殖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深挖民俗特色文化资源,确保多渠道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脱贫目标。(工人日报记者康劲)